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正值盛夏,晴热天气霸占了沈阳。30℃+的高温下,沈阳茂泉京剧团的排练场锣鼓喧天,戏韵悠悠,高涨的气氛跟这天气一样炽热。20多位中老年京剧票友正在“老戏骨”的指导下,排练《四郎探母》《霸王别姬》《锁麟囊》等经典剧目选段,这些作品将在8月陆续以惠民演出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四郎探母》选段
即使是头顶的4部吊扇和地上的6座风扇呼呼地转,演奏者头上的汗水仍是不停往下淌,打湿了乐谱。舞台上的演员佩戴头饰、身着三四十斤重的蟒袍等戏服,更是汗流浃背。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在家吹空调休息?“唱出来才舒服、得劲儿,即使待在家,脑子里想的也是唱腔和舞剑的事儿。”68岁的票友张宜雅刚排演完《霸王别姬》“剑舞”,提着双剑步入后台。记者看到,她的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很难想象,近七旬的年纪,穿着全套的戏服,她是如何在台上迈着轻盈的台步翩翩起舞,做到姿态柔中有刚。
紧张排练中
折子戏《四郎探母》排练现场
是热爱,骨子里对国粹艺术的敬仰和追求,支撑他们十年如一日地走下去。沈阳茂泉京剧团成立于年,由50多位退休的专业演员以及京剧票友组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既能演出经典折子戏,又能演出全本大戏。作为沈阳规模最大的业余京剧团之一,该团排练、演出十分活跃。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了京剧头饰、戏服以及舞台道具,还经常在辽宁大剧院等沈阳的剧院及社区里举办公益惠民演出,并且主办全国京剧票友节,以京剧为媒,与各地票友切磋演技。
虽是票友,舞起剑来也是有板有眼
对于多年来重金购置的头饰、戏服、道具等,团长如数家珍
沈阳茂泉京剧团团长胡继岩接受采访时表示:“组建业余京剧团,是为了弘扬国粹艺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丰富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我会把这个团一直办下去,为了老百姓的喜爱而演下去。”
胡团长帮演员检查、整理戏服
一丝不苟地穿戴好戏服
戏曲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艺术活动,在某些民间院团以戏养团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拿出更多的钱去创作精品,显然是有难度的。“不久前结束的辽宁省第二届戏曲小戏展演中涌现了一批高质量作品,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其中一些是地方转企院团排演的,令我非常敬佩,从中我看到了辽宁戏曲人的坚守和担当。”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戏曲导演协会理事徐培成由衷地说。
老旧的风扇支持、陪伴他们走过炎热的夏天
候场中
刚刚卸任朝阳市文旅广电局副局长的包建余笑称自己退而不休,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发展鼓与呼,“民营院团太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了,它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朝阳一个民营的评剧团下乡演出,中午,五六十位乡亲围着场子蹲在地上,边嚼煎饼卷大葱边等开演。他们说,上午场太好看了,下午场还得看,不看完回家睡不着觉。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戏迷,那份热情深深触动了我。地方戏曲的根基在乡土。老百姓需要这种接地气的戏。我希望把更多的精品剧目送到景区、社区、农家院,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对于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不演出、不走向市场是行不通的。让市场接受、让观众喜欢很难,所以剧团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质量、打磨锤炼、守正创新来赢得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目前仍存在某些地方戏曲剧种生态环境堪忧、优秀创作人才缺乏等问题,但我省通过戏曲小戏展演等举措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新剧目,让演员有戏可唱、百姓有戏可看,对于提升文化惠民演出的品质来说意义突出。
如今,年轻演员、年轻观众、年轻的传播方式,正全方位地注入古老的地方剧种,赋予其更多可能。对下一步工作设想,省文旅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落实好国家五部委出台的关于扶持民营院团发展的意见,让民营院团与国有文艺院团享受同等地位和待遇,发挥民营院团贴近基层的有利条件,促进民营院团有序发展;将组织专家对涌现出的好作品进行跟踪指导,以精品意识力促其成为本剧种的保留剧目;结合剧本扶持工程的实施,提高剧本创作水平;拟整合全省戏曲艺术资源建立戏曲联盟,各院团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推动我省地方戏曲艺术高质量发展,形成浓厚氛围,让地方戏曲赋能文化振兴。
图片、视频由辽宁日报记者吴丹摄
记者:吴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