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兰州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但现在已经鲜有人知兰州也有着“天下第一鼓”——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主要流传于甘肃兰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故名太平鼓,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年,兰州太平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的起源
这就要追溯到明朝初期了,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却始终攻不下元朝旧将王保保把守的兰州城。后来,徐达走访民间,看到当地百姓挑水的水桶,从而受到启发,创造了能将士兵藏入其中的三尺长鼓。之后命士兵乔装打扮成一支社火队身挎长鼓混入城中,里应外合之下一举攻占了王保保城。
兰州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它也因此名声大噪。
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兰州太平鼓的发展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兰州太平鼓已成为了代表我们当地特色的艺术形式。外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鼓身呈圆形,长一米多,直径约50厘米,一面鼓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画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昂。
每逢节日,就会有几十甚至几百人组成的一支太平鼓队,在广场中央为大家表演。
其中有一位鼓手站在整支鼓队的最前方,他手举一面大旗来指挥掌控整支太平鼓鼓队的表演。
在这整个表演过程中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忽而天、忽而地,时而跳打、时而举打,每位鼓手都起落有序,配合相当默契。
鼓手们在演奏的时候通常都用左手扣住鼓环,整个身体骑在鼓身上,右手持鞭去击打鼓面,边走边跳的同时还必须击打鼓面。
你没看错,不是用鼓槌击打,而是用一根由麻绳拧成的鼓条或者鼓鞭去击打,我们通常将这种击打方式叫做“擂鼓”。在擂鼓之时,鼓会发出浑厚而低沉的声响,鼓手在擂鼓时也要遵循“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的原则。鼓手们常用“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擂鼓。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会充分体现出一种鼓手和鼓之间的相互交融的感觉。
兰州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鼓、锣、钹新技法的编排使兰州太平鼓更加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合理的发展。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
就如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也同样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尤其是精神娱乐的多样性,加上社会节奏的加快,注定这些传统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会产生冲突,因为没有多少年轻人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去看一场太平鼓表演。
虽然近几年,政府也在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希望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但我们都知道,一般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都是世代相传的,上一代人怎么做,就会教下一代人怎么做。所以寻找传承人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没有人愿意,只有在大屏幕和书本上才能看到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
想要将太平鼓传承和发展下去,小编觉得还是得适当的加入到兰州周边的乡村旅游当中,加入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和美食,傍上休闲旅游的名头,既可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又能增加旅游收入,还能给游客带来平时难以遇见的视觉和味觉的享受,可谓是一举多得。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真心希望咱们西北这些古老朴素的文化遗产,可以永远流传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PS: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丨Lance岚
图丨网络
编辑丨沫宇柒Lance岚
出品丨优乐视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