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丨锣鼓艺术

来源:锣鼓 时间:2025/4/27

锣鼓艺术全称“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民间传统音乐。以集锦方式将不同戏曲片段及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的器乐曲。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泗泾镇社区服务中心(泗泾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由吹打艺人在吸收昆腔的基础上,不断打磨,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形成以“细”字为特色的区别于其他锣鼓经的民间器乐。乐句旋律起伏不大,基本在一个八度中,以级进的方式呈现。旋律前半部分速度舒缓,以抒情为主;后半部分渐快到中速,曲调欢快热情,时而高亢时而悠扬。由锣鼓和丝竹配合演奏,以板鼓、木鱼、大锣为主奏,伴以堂鼓、半堂鼓、京锣、中钹、小铃等辅助,乐段以锣、钹、板鼓、木鱼之间对答形式展开丰富的音色变化。具有南昆戏曲软、糯的艺术特色,文而不武,雅而不闹,节奏鲜明,表达细腻。演奏诀窍为“一鼓板”“二采钹”“三小样”“四面锣”“五人打”“六锣声”“七人上”“八仙桌”“九小音”“十段响”。“一鼓板”即1套鼓板;“二采钹”即2只小薄京钹;“三小样”即小锣、小堂锣、小铃;“四面锣”即柴锣、京锣、大堂锣、虎锣;“五人打”即5个人敲打击乐;“六锣声”即四面锣发出6种声音;“七人上”即7人演奏;“八仙桌”即演出时演奏人员围坐在八仙桌四周;“九小音”即2只钹子、1个小锣、1个小堂锣、1副小铃能发出9种声音;“十段响”即全曲共有10段打击乐。全曲时长9分钟。

《十锦细锣鼓》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在泗泾地区流行。曾是泗泾地区阳春堂吹打班的保留曲目,据第五代传人刘关元回忆,年起因故停止演奏。年松江县开展民间器乐普查,泗泾镇民间文学艺术集成领导小组成员吴雅英、李德复获得《十锦细锣鼓》线索,并搜集到一本清光绪十三年(年)的手抄工尺乐谱集《曲如山海》,其中有《十锦》曲谱。松江区文化馆王子展将工尺谱翻译成简谱,经考证研究和刘关元印证,确定《曲如山海》所收录的《十锦》便是当年盛行的《十锦细锣鼓》。泗泾镇随即邀请老艺人刘关元、沈书生、沈文武、刘补贤、沈春本、姚伯华等进行音乐指导,组织艺人复排。经反复磨合、修改、排练,《十锦细锣鼓》成功恢复演出。

编辑:王政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