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正月会上,表演的社火玩会有火神会、老君会等,但不管是那路神祇命名的会,都以在正月期间表演为主,而正月又以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为主要表演日,正月初九上东山朝拜玉皇,在吕祖祠门外平台上表演,正月十六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初八下年到晚上先游街预演,正月十五晚上也是游街预演。社火十六从山上下来,要为下了请柬的单位友情演出。由于社火玩会的参与使浚县正月庙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各乡各镇几十家社火中,主要表演形式有秧歌、高跷、武术、狮子、舞龙、旱船、背阁。民国时南关的武术表演很有代表性,整个队伍前边有四位大会首,高高的个子,有形象,有气质,分别穿长衫,戴礼帽,鼻梁上架副黑茶镜,每人手托一只画眉笼,迈着四方步,一派绅士形象,他们身后是打旗的,锣鼓和铜器,紧随其后的是狮子表演,狮子后边是一路两排手持刀枪剑戟的武术队员,队员们一律头扎黑色武士巾,下穿皂色灯笼裤,脚蹬黑色行者靴,不论天气多么冷,一律赤膊光背,每到一个地方,一声呼哨,狮子辗转腾跃,先打开场子,打旗的及其它人围好场子,武术队员如生龙活虎,刀枪闪亮,棍鞭轮圆,或单人表演,或双双对打,无不令人眼花瞭乱。因为南关武术社火吸取了周边社火的特长。加上队员们勤学苦练,所以表演起来风雨不漏,鬼哭神惊,民国二十五年县令余芸澍亲写大匾“尚武精神”,赠送给南关武会,会首将该匾悬挂在于南关阁楼上。南关阁楼有两座,一座位于南关门外石桥南的小桥上,叫一步两座桥的地方,另一座在南头寨门上,进了北阁下了桥就走进了南关,出了南阁就是石狮盘路,往南就是南关外。每年正月会的主要商贸活动就在这一带进行。所以,余县长亲送的这块大木匾,是对浚县社火武术的最好评价,也让南关人至今说起这事仍是一脸的荣耀。
李顺波与社火缘份
武术表演仅是浚县正月庙会社火玩会中的一种内容,其他还有东街的秧歌、北街的背阁、北关的小竹马,以及分散在四乡村落里的抬老四、打花棍、舞龙、跑旱船等等难以数清。踩高跷则是社火玩会中主要表演形成,参与高跷表演一般有二十几个人,人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寓意,据说秧歌叫一接腿,高跷叫二接腿。传说早在唐朝李世民为了让老百姓高兴起来,命天下出社火玩会。当时是站在地上表演,围观的人前边能看到,后边的看不到。李世民就让人制成高跷踩上去,这叫一接腿。由于观看的人多,后边的人还是看不到,李世民命人把跷接高些,成了二接腿。每一个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延续下来的,也都有一些热爱和热心的文化人去继承和发展。城镇南山街72岁的文化老人李顺波就是其中一位,年8月初的一天,在友人孙继安的安排下,笔者见到了李顺波。李顺波祖上辈辈都是文化人,早在乾隆年间,其祖上李鸿鹏就与监修大伾山吕祖祠并撰文记碑的杨瑞符是文友。从他记事时起,就知道他爷爷,他父亲都是社火表演的骨干成员,有些社火小曲唱词,都是他祖上编创的,轮到他这一辈,更是对社火这一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十几岁跟着大人学的秧歌小调唱词至今出口能唱。年,他在陕西渭南串亲戚,看人家那里出高跷玩意,里边有古战船一项节目表演,他入了迷,一看看了4个钟头。后来又坐车追到潼川,彻底弄明白了古战船表演的道具制作技巧和表演要领,回来后就琢磨着把这一社火内容用于西街村的社火表演中,很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还有类似古代角抵戏的二鬼摔跤,俗话也称“二鬼打架”也是李顺波抢救发掘并保留下来的节目,那是五十年代,还实行集体农庄,李顺波在周边六个村组建的集体农庄当行政秘书,负责文化宣传和社火演出,那一年眼看都正月十四了,有个人找到他说:“咱今年出个逗人的玩意吧?”他问:“啥”来人说:“二鬼打架”。他一愣说:“今个儿都十四了,十六都得上山,怕来不及了。”那人说,只要你说中,我保证把东西给你弄齐”!十五一大早,那人就把连夜做好并用煤火烘干的两个鬼头送来了,他一看怪喜欢,二人就找来些柳木杆,用火边烤边窝,做成了架子,用布做成了衣裳,到十六出会时,他自己亲自表演“二鬼打架”,幽默风趣的表演一下子把观众的眼球吸引住了,从那次以后,这项内容至今还是西街社火的保留节目,使几近失传的古代角抵戏保留了下来。采访他时,他很高兴地把“二鬼打架”的口诀告诉了笔者:
二鬼摔跤摔的欢,
弯腰撅腚看不见。
一边是真头真腿真屁股,
一边头当屁股胳膊当腿手当脚。
上边按了四支假胳膊,
吹胡子瞪眼是画做。
形象的描述了“二鬼摔跤”的真实内容。
李顺波老人向笔者介绍了高跷表演中每组角色的故事来源和寓意。
第一组:大金脸。高跷表演往往走在最前边的是满脸涂上金色的演员,俗称“大金脸”他身穿黑袍,手里拿一对木棒做为法器,与他配合的是,手提花蓝的红衣小生韩湘子。这一出来自“南顶老君收八仙”。
相传,八仙的前身是贼,天下有九大贼,闹的州府不宁,黎庶不安,地方神祇上报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收住了八个,剩下一个跑了,就流落到世上,成了现在的贼,而在收服的八仙里边,因为韩湘子最小,神通却大,不好收,神将派完了,还是收不住,最后玉皇大帝只好亲自出马,又怕万一收不住,丢老天爷的人,他就变了个化身,变成南顶老君,幸好韩湘子斗不过张玉皇,最后被收住了,原来那南顶老君就是个大金脸,是玉皇大帝的化身,所以,就走在高跷社火队的最前边。
第二组是,老渔翁。老渔翁白胡子长垂,黄巾扎头,肩背渔篓,手持钓鱼杆,与他相伴的是手持白杆挑个鱼的美书生,相传这老渔翁就是姜子牙,他坐在渭河边直钩钓鱼,本意是修练性情的,练的时间越久,功力就越高,这件事让殷纣王知道了,他就派苏妲己变成条鱼去扰乱姜子牙,而老渔翁的动作是双手向外推,意愚是不让渔上勾,只等周文王来访。
第三组是扑蝶。人物是许仙与青蛇,许仙书生打扮,与他配合的是青衣打扮的少年手拿一根青色杆,杆头上挑个花蝴蝶。
传说,许仙当年上下学的路上经过一座山脚下,山花丛中,蝴蝶很多,他往往被蝴蝶吸引住,扑蝶嬉乐。有一天正在捉一个大花蝴蝶时,见到一条白蛇,同学们用石块投蛇,许仙极力阻止,不让同学伤害白蛇,结果白蛇还是没逃脱,被同学用石块投伤,正当同学们继续用石快砸白蛇时,许仙很生气,双手捧起受伤的白蛇放到了山里,救了白蛇一命。这条白蛇就是修炼千年的白娘子。
为了报答许仙救命之恩,伤好后的白蛇想请许仙到山里一叙,好好款待款待,明着去请,许仙肯定不来,白蛇就让小青变成个蝴蝶,在放学的路上向山里引许仙。许仙果然一路扑追蝴蝶,见到了美若天仙的白娘子。这可是浚县一带流传的白蛇许仙故事的再现
第四组是余二姐与苏生。余二姐身上背娃娃,与苏生做出许多亲热动作。他二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互相倾慕,后来余二姐生了个私生子,她父亲嫌丢人,要活埋了余二姐,她娘心痛闺女,偷偷把余二姐放跑了。苏生知道后,接走余二姐远走他乡。所以,表演时,其他角色进场时伴凑者打的是“老锣”,节凑紧,轮到他二位一下场,锣鼓家伙点变成了慢三,“铛、铛———钭”表达了二人缠绵的爱情,和曲折的经历。演员在高跷上走的风趣多情,令人喝彩。
第五组是青蛇白蛇闹许仙。三个角色走走闹闹,分分合合,玩出许多花样,许仙要跑,青衣与白衣二女子前堵后追,生动再现了《白蛇传》故事的魅力。当然,不论青蛇还是白蛇,都是半大小子装扮的。
第六组是撑船公与货郎妇。男梢公头戴毡帽,身穿皂色束腰短装,手拿一只船桨,货郎妇粉衣绿裤,背上斜挎一蓝色包袱,包袱里应该都是些绣花针,五彩丝线,手里拿着个小鞭。据说这个年轻货郎迫于生计,走街串巷卖些闺中用品。一次,在乘船过河时,撑船的梢公见她有几分姿色,便生歹意,要调戏她,她就用手中的小鞭抽打梢公,所以,表演时二人边打边斗,一会向左侧倾斜,一会向右边倾斜,这是因为在船上一不小心就会船翻人亡。
第七组是憨老婆背夜壶。憨老婆,黑衣黑裤,黑帽子,耳朵上还挂着红辣椒,脸上白一道红一道,背上用麻绳拴着个瓷夜壶,怀里还抱着个傻小子,走一走,亲一亲。据说不知哪一年,周游四乡的傻媳妇生下个傻儿子,儿子虽然傻,但也是自己身上掉的肉,照亲不误。
第八组是大妞和瞎子。大妞身穿绿衣绿裤,一根独辨长可过腰,身后跟的瞎老头是她亲爹,瞎子身穿黑马袿,戴副黑茶镜,头上扣个黑帽盔儿,手里拿根杆,一幅说书人打扮。据说大妞从小死了娘,是她瞎子爹靠说书卖唱把她养大成人。乌鸦知反哺,大妞长大后很孝顺她爹,所以这一组故事重在表现出父慈女孝的意义。
第九组是二小赶驴。一个男扮女装的人描眉擦粉,腰下跨头布做纸糊的黑驴,赶脚的二小红鸡角帽,黑衣黑裤,小丑装束。过去没有交通工具,全靠驴驮,走个十里二十里,租头毛驴骑上,就省下许多气力。城边村外专门有“赶脚”的人在招徕生意。这一天,二小的毛驴揽到一趟生意,是个漂亮大闺女要出城去串亲戚,二小见人家漂亮,到了郊外僻静处就想调戏人家,自家的毛驴也看不上他了,又踢他又咬他,连打滚带撂厥子,二小挥着鞭折跟头,倒空翻,嘴里还骂骂咧咧,演出了许多滑榰动作。一般这一组都在高跷队的最后边,是压轴的节目。进入六七十年代后,有在高跷队中增加八仙人物的,有增加西油记师徒四人的,加长了高跷队伍,但不管怎么长,二小赶驴总是最后出场,就像大金脸排在最前头一样,这是规矩。
过去社火玩会时兴“请”,即谁家的玩会好,别的村或机关单位就下请贴邀请到门前表演。社火是正月初九上大伾山,十六上浮丘山,特别是正月十六,鸡叫三遍,演员都起来化妆。出会时全村人跟会上山,往往一队社火有几百人的跟会者,等到排顺序在碧霞宫前表演完下山,已经午后1—2点了。吃罢饭,接着出发,去给有请帖的单位或村子演出,其实最精彩的节目,这时才正式开始,因为每到一处,先打开场子,演员有充分时间进行表演,很尽兴。那时讲究拉文场和武场。拉武场是,刀枪剑戟舞狮子,要龙灯,配以流星球,尖子号,三眼铳,拉文场主要是秧歌、高跷,边表演边唱小调。
社火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踩高跷
高跷表演一般有一位拉弦子的伴凑。打开场以后,拉弦子的坐在中间,跟会的人四边围着,所有的高跷队员绕场子边扭边唱,往往满场回应,赢来阵阵喝彩,这叫满场热。队员们表演的形式有:探海,二攒,三攒,大扎草,大蹲桩,小蹲桩,提蓝,背剑,抱月,贴皮草,蹿桌,扑蝶,捕鱼,蝎爬,单双叉,叠罗汉,牵象,赶驴等。他们唱的都是现在即将失传的民间小调,其曲调非常纯朴和优美,最有名的曲调有《泥姑思凡》也叫《五更寒》、《放风筝》、《孟姜女寻夫》、《八月十五过江》和《吹金扇》。
根据南山街李顺波老人的口唱,笔者整理出几支高跷表演时的唱词,限于篇幅,每支小调仅录前几段,以飨读者。
《放风筝》
三月里来呀寸草生,
桃花哟杏花满园红,
柳条又发青,
嗨嗨哟哩柳条又发青,
春暖花开呀天晴朗,
我和哟姐姐去踩青,
捎带放风筝,
嗨嗨哟哩捎带放风筝,
娘问女儿哪里去,
我和哟姐姐去河东,
小妹妹禀一声,
嗨嗨哟哩小妹妹禀一声。
十里长亭呀好风景,
万花哟楼下去踏青,
姐妹往前行,
嗨嗨哟哩姐妹往前行。
(该曲十五段)
《吹金扇》
甲唱:闲下无事到姐家,
姐儿一见笑哈哈。
丫环忙端茶,
哎嗨哎嗨哟,丫环忙端茶。
甲白:我不吃茶。
乙唱:不吃茶你请坐下,
为奴不知说什么话,
你对奴说实话。
乙白:我且问你经过那一日,
打你门前过,
身穿虎皮袍,腰挎东洋刀,
怀揣盒子炮,那一小子是谁?
甲唱:提起他来并不假,
姑妈儿子表兄他,
前来瞧奴的妈。
乙白:瞧奴的妈就瞧奴的妈,
为什么您二位同坐下?
甲唱:许久末到奴家下,
叙叙谈谈讲讲话,
因此上同坐下
……
(此曲共十五段)
《尼姑思凡》
一更里小尼姑稳坐在庙堂,
怀抱着小木鱼两眼泪汪汪,
女孩家出家来受罪如受苦,
自青春不能配少年有情郎。
埋怨来一声爹恨一声娘,
提起来算卦仙恼在奴胸膛。
……
(此曲共唱五更·每更有两段)
《孟姜女寻夫》
正月里来正月正,
家家户户共展红灯,
别家夫妻团圆聚,
孟姜女丈夫去造长城。
二月里来暖洋洋,
双双燕子在南方,
一巢修的端端正,
双双燕子到周樑(注:正房中间的樑)
三月里来是晴明,
桃红柳绿正当中。
别家坟上飘白纸,
孟姜女坟上冷清清。
四月里来养蚕忙,
姑嫂二人去采桑。
桑蓝挂在桑枝上,
哭了一声丈夫捋了一把桑。
五月里来是黄梅,
黄梅发酸两眼泪。
别家田中黄杨势(注:即将成熟),
孟姜女田中划草成堆。
六月里来热难挡,
蚊子飞来寸短长。
任可吃奴身上血,
莫熬奴夫万喜良。
……
(此曲共十三段)
二、扭秧歌
秧歌本是南方插秧季节劳动时的小调,移植到中原浚县后,成了边行边舞边唱的综合性社火形式之一。
秧歌表演以文为主,一般队前有两个穿黄马褂的领队者,头戴红缨凉帽,手持马鞭,其后依次是打棒壮士,青蛇、白蛇、许仙、打腰鼓的、苏三起解、双玉私访、穆桂英、梁山泊、祖英台等戏剧人物,另有一个小丑“打岔人”队尾是打伞人。队伍行进时,以小铜锣和边鼓伴奏。近几年简便为队前一人,以吹哨为节凑,边扭边行。
浚县秧歌具有舞唱结合的独特风格。表演者踩的短跷,扎场演出时,打伞人站中间,领头者率众打圆场,场舞边走,停下来后,打伞人唱伞帽小曲:“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要想听俺把歌唱,哎——XX你下场唱起来。”点到谁的名字,谁就演唱一段,一般是二人对唱,唱完,打叉人(头戴红樱帽,翻穿皮袄,丑角脸谱,手拿鹅毛扇)出场说打岔曲,顺口溜,逗人发笑。
秧歌曲牌有落窝腔,花鼓调,凤凰曲,秧稻歌,伞帽儿,哈哈脸等。民国三十一年(年)以来,县城东大街的秧歌吸收了曲剧的阳调、诗篇、扭银丝、山坡羊、耍孩儿,又名娃娃腔等曲调,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传统的秧歌曲词有:《全家福》、《要赔送》、《十二月》、《马二头坐坐》、《做陀螺》、《杨八姐闹酒店》、《韩湘子渡林英》、《十对花》、《怕老婆顶灯》、《卖饺子》、《捉跳蚤》、《访婆家》、《祭塔》、《戒酗酒歌》、《算卦》、《踢纱灯》等百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秧歌表演只有行走和扎场,已没有了唱曲内容,仅仅在哨声的指挥下走一些花步。
县城东大街郑中如,今年已经七十五岁,年轻时是街里社火秧歌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不仅善于讲叙民间故事,而且还热衷于秧歌的演唱,至今唱起当年的秧歌调,仍然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