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南锣鼓巷被美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最好

来源:锣鼓 时间:2022/9/28

南锣鼓巷两侧的十数条小巷,在入口处的墙上都有简介,

各种名人故居、达官住所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的胡同有不少,但比较有特色当属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

实属老北京味文化较浓的两条胡同。以本地年轻人,闲游的老外和白领为主要代表。

糖葫芦、捏面人、豌豆黄大概成为老北京的主要印象了。

如今放眼望去,也可说是极具京味:珠宝典当、京韵乐器、传统布鞋、编织手工....

南锣鼓巷

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

走着瞧着,去家京味小吃,跟老板要上一大碗炒肝加8个猪肉大葱馅的包子再来二两牛栏山五年绿标二锅头酒,想想都回味无穷啊!其实,上百家的外贸原单店也都搬来了这,进去瞅了会儿,质量没得说,感兴趣的同志可以来看看(那档次绝对拳打秀水脚踢动物园(是两个外贸货比较集中的地方)。

南锣鼓巷

夜逐渐深了,当只剩下几点稀星陪伴时,什刹海不愧为北京夜生活的主要消遣地。柔和的灯光照耀着各家货郎,而一旁却是花眼的霓虹灯。双手插着兜,脖颈被温暖的围巾包裹着像躲进了羊毛。喝着老北京香甜如玉的蜂蜜酸奶,凌冽拂过,身体却感觉不到一丝冷意。逛着街,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渐渐消失在了月朗星稀下......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街,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南锣鼓巷

来到南锣鼓巷,你可以先逛逛各种胡同,不要迷路哦(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它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南锣鼓巷其实很小,大概就是半个马路的宽度吧,因为去的时候正值节假日,所以人特别多,有特色的东西很多,小吃,小玩具,别具特色小店铺。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两边古朴的建筑,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很多名人的故居,明清时代达官贵人聚集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而现在好多地方变成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店铺,有的建筑还保存完好可以参观。

南锣鼓巷南锣鼓巷

北京有句老话:东城贵,西城富,穷宣武,破崇文。南锣鼓巷因其特殊地理位置,自古都是达官贵人府邸、宅院的聚集地,其中不乏王爷、将军、总理、大臣,以及一些社会名流,堪称名副其实的“高干社区”。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牌楼

年,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后,北京市东城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多次整修和环境综合整治,希望它依托胡同、四合院的历史人文特色成为中外游客来到北京必去参观的一景。如今,南锣鼓巷确实已经变得人声鼎沸,但历史中的胡同、四合院却已不复存在了。

之所以南锣鼓巷如此名声大噪,正是因为在这不到一公里长的胡同中,浓缩着北京这座古都七百多年的历史。

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南锣鼓巷全长米,南北走向,北抵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始建于元朝。元大都位于现今长安街以北,复兴门、西直门以东,北土城路以南,东直门、建国门以西,合围筑城,至今约年。元大都内建起皇宫、皇城的同时,延续了唐朝时的里坊制,将全城以棋格状分割成50个坊。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四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现在的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大都里坊构造在近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明代时,北京内城被分为28坊,“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清廷接管北京古城,采用的是以八旗“拱卫宸极”,汉民被驱迁至前门外南城,由八旗分区替代以拱卫皇城。皇城外东北域城区由镶黄旗拱卫,包括其中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蜈蚣巷”。从南向北,西面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延续至今。

南锣鼓巷之名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其一,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因而得名。而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将此处称为锣锅巷。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后《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将“锣锅”改为“锣鼓”。民国后一直沿称锣鼓巷。“文革”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南锣鼓巷的历史达官贵人

紧依皇城根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为历代官宦贵胄的居住地。

南锣鼓巷

洪承畴的宅院

南锣鼓巷中,现今保存下来的历史最长的故居当属明末叛将洪承畴的宅院。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派遣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即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集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与清兵会战。年洪被俘降清,助清兵入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建议清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帝采纳,加以推行,并多次率兵镇压抗清义军。年,洪承畴与吴三桂、卓布泰攻陷昆明,平定云南。次年,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回京后,他所居住的正是现今南锣鼓巷59号的宅院。

洪承畴

洪府按一品大员豪宅规模建于清初,原宅大门在靠近前海的方砖厂胡同,后门在南锣鼓巷,占据黑芝麻胡同与沙井胡同之间的大片地界。岁月变迁,现已变成10多个独立四合院和平房大杂院。这“洪家大门”不合时宜地夹在南锣鼓巷临街的商铺之中,院内为洪氏家祠,仅存北房三间,闭门谢绝参观。

横跨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的僧格林沁王府则是南锣鼓巷唯一一座王府级别的大宅。晚清时期,由于太平天国的兴起,湘军和淮军取代八旗、绿营,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干,僧格林沁大概算是满清最后一个彪悍征战的旗人将领。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郡王,先后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加封亲王、食双俸。

年,僧格林沁出银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间,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由原本的郡王府扩建改建成了亲王府。

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剿捻的激战中死于乱兵之中,终年55岁。其灵柩运回北京后,同治皇帝陪同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曾到府中祭奠。此后,家道中落,其曾孙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开拍卖了“僧王府”。

该府中的51间房屋以块大洋被朱家买进,东所一部分为阿穆尔灵圭之子和琳自住,其余卖给了西北军。年社会主义改造,政府以人口限制住房面积,朱家将大部分房屋被动出让给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即板厂胡同34号。此朱家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人,著名史学家朱家溍便生于此地。

除此之外,皇太极四子辅国公叶布舒、大清最后一个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后党”的中坚人物荣禄、内务府大臣奎俊、清末将军凤山、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伪军司令张兰峰、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等清代及民国高官都在此居住过。这些老宅的保存并不完整,有些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早已面目全非。现在这些宅院多为民居大杂院以及一些政府办公机构,并不对外开放。

僧格林沁王府:

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

曾格林沁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年,僧格林沁出银两认买了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的房屋间,进行改建,与西部的原府连在一起,构成由东、中、西三所四进院,由原本的郡王府扩建改建成了亲王府。

年5月,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剿捻的激战中死于乱兵之中,终年55岁。其灵柩运回北京后,同治皇帝陪同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曾到府中祭奠。此后,家道中落,其曾孙阿穆尔灵圭死后因欠族中赡养费而被控告,法院受理公开拍卖了“僧王府”。

该府中的51间房屋以块大洋被朱家买进,东所一部分为阿穆尔灵圭之子和琳自住,其余卖给了西北军。年社会主义改造,政府以人口限制住房面积,朱家将大部分房屋被动出让给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即板厂胡同34号。此朱家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人,著名史学家朱家溍便生于此地。

除此之外,皇太极四子辅国公叶布舒、大清最后一个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后党”的中坚人物荣禄、内务府大臣奎俊、清末将军凤山、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伪军司令张兰峰、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等清代及民国高官都在此居住过。这些老宅的保存并不完整,有些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早已面目全非。现在这些宅院多为民居大杂院以及一些政府办公机构,并不对外开放。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

雨儿胡同13号院曾住过中国一位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完好,院中央还摆着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

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为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后,文化部买下来,由齐白石老先生居住。但老先生住了没多久,就搬到西城跨车胡同,所以,齐白石的故居多指跨车胡同。

雨儿胡同13号院曾住过中国一位画坛巨匠———国画大师齐白石。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完好,院中央还摆着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

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为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宅子也被分成几部分出售,13号院只是一部分。解放后,文化部买下来,由齐白石老先生居住。但老先生住了没多久,就搬到西城跨车胡同,所以,齐白石的故居多指跨车胡同。

齐白石故居已经对外开放,门票5元,院内有齐白石雕塑,正房被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有齐白石老先生用过的画案和被子,其他的屋子有生平介绍和旧物展览,还能买到一些纪念品。

靳云鹏旧宅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口不远路北就是中外闻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其占地面积真不算大,包括实验剧场,只占东棉花胡同和北兵马司胡同之间西部的一部分。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这里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靳云鹏买下这里后,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几座西式楼房。年年底,靳云鹏辞职后,长期在天津居住。上世纪60年代,院里仍有几处旧楼,当时作为办公楼和单身教师宿舍。又过去了40年,旧建筑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无迹可觅。

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即茅盾故居。和这一地区的许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7月恰是茅盾诞辰周年,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开放。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茅盾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阳翰笙等为邻,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蒋介石行辕

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fū)的府邸,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还有很大的花园。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同样是中西合璧。这所宅子也是几易其主,民国时曾卖给法国人,抗战胜利后,从年12月到年1月,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即下榻于此。解放后,此处曾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现是友好宾馆。

可园

帽儿胡同7号至15号(单号)院,原是一组大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五院并联,占地达00平方米。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住宅和花园。花园落成于年,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名“可园”,约占地4亩,南北长不过米,东西宽不过30米,虽然不很大,但疏朗有致,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

这座宅院也是几易其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袁世凯死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由南京来北京就任时买下了这座宅院。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将这所房屋卖给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9至11号院曾做过朝鲜驻华大使馆,后来又改做招待所和单位宿舍。虽几经变化,但这片住宅始终保存尚好,总体格局没有大的改动。

后邸

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是郭博勒氏的家。说郭博勒氏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通俗点说,就是末代皇帝宣统的皇后婉容的娘家,用清代的说法,应称为“后邸”。宣统大婚时,已是民国11年,但还是履行民国初年所颁布的优待清皇室条件,所以对这所“后邸”花了许多钱,大加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由于女儿“册后”,后父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这所府邸又成为承恩公府,更要大加改建,以合乎府第规格。比如将原来一间的院门,改为三间的府门,内外影壁、左右屏门都重新修建。三间府门已经砌墙变为三间住人的倒座房。在七间南房的后檐墙,开了两个门,成为35号、37号。

特别应该提到,中国的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在帽儿胡同13、15号,35、37号和炒豆胡同71号院都住过,对这些府邸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号、15号院时,还亲眼看到过“后邸”的修缮、改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北京的史地、文物、民俗等,都有极为深入的研究。他于年9月29日逝世,确实是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绮园

秦老胡同35号,也是一座精美的宅院,曾是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府邸。院落不是很大,但十分精致。他的书房前有一小花园,名绮园。园内有叠石假山、游廊池榭,还有一个船形敞轩,虽小巧却意境深邃,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还有一幢仿江南园林建筑——舫形敞轩,造型独特,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的一条胡同。年,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有机更新”了这条古巷中的小胡同。使其既保留了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又适合现代人居住。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年又被授予“世界人居奖”。

在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至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也十分协调,这就是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吴良镛教授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旧城改造,要保留好的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虽已破旧但尚可利用的建筑,拆除破旧危房,逐步过渡,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兼有单元式公寓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他与旧的胡同格局有机地统一起来,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的探索。菊儿胡同东口,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原宅很大,分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楼房,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后一部分曾作为阿富汗大使馆,后又被划为几部分,改为职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坏,保护状况较差。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胡同里,分布着众多名人故居。再加上南锣鼓巷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的建成,无疑将为这里带来更多商机。它已经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外旅行者把其列为在北京的必游景点。其实,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

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这里已经逐渐取代三里屯和后海,成为北京新的时尚地标。北京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为亚洲25处你不得不去的好玩儿的地儿。

东棉花胡同,是南锣鼓巷南头东侧的第三条胡同,比较有名气,与主街道西边的雨儿胡同东西并排排列。胡同原来叫做“棉花胡同”,因胡同里有一个棉花市场,故名,后来因与另一条胡同重名,就该成了现在的名字。

南锣鼓巷

大名鼎鼎的中央戏剧学院就位于胡同的西侧,中戏所在地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宅子,靳云鹏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是冯国璋的同学,受袁世凯信任,任山东都督,后任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

胡同里后来为了建戏剧学院,陆陆续续把老宅子都拆没了,中戏新盖的房子几乎占了这条胡同的一多半。在中戏的门口经常能看到帅哥靓女走进走出,中戏是很多青年人的明星梦,章子怡、徐帆、刘烨、张静初等许多电影明星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中央戏剧学院

这是位于胡同中段的、中戏的另一个大门,看样子还是原来旧大门的原型,古色古香的。

南锣鼓巷

东棉花胡同的15号院有一座拱门砖雕,据说是北京城目前最美的砖雕,在北京的胡同里很少见。

南锣鼓巷

这个院子原是清朝末年吉林将军凤山的住宅的一部分,凤山将军跟慈禧太后交谊甚厚,也很有钱,所以宅子才盖得很大很漂亮,占据了整条胡同的东半部,到了民国初年,由于家道败落,其后人便将房屋分割出售,其中的15号院现为居民宿舍,分割住了很多家。

南锣鼓巷

拱门砖雕如今保存的非常好,就在15号院的里院,15号的原大门已拆除,垂花门也改建成一间房子,二门为砖雕拱门,从现在的大门口可以看见一点点,因为院子不允许外人参观,很多人都没能见过它的真面目。

南锣鼓巷

前几年我斗胆进去过一次,刚拍了几张就被人轰出来了,不过还好,总算是拍到了。这座拱门砖雕高4米余,宽2.5米左右。从金刚墙以上均为砖雕,上刻花卉走兽,顶部有朝天栏杆,栏板上雕岁寒三友松、竹、梅。下半部分是个拱门,可以过人,拱门里堆满了杂物。拱门外两侧雕有多宝阁,阁内雕有暗八仙图案。暗八仙是指八仙所持的八种法器,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

在长期的民间流传及民间艺人的演绎中,现在的暗八仙主要有如下功能与特点:

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能占卜人生;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可镇邪驱魔;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使万物滋生;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能修身养性;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可救济众生;扇子--钟离汉所持宝物,能起死回生;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可静化环境;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能广通神明。

南锣鼓巷

在胡同的中段南面临街的墙上,我还发现了一处石雕,好像是个武将,好威风的样子,只可惜只有不到一米的高度

南锣鼓巷

胡同的东边有一处穿堂门,是板厂胡同19号穿堂门的出口,从板厂胡同可以从这个穿堂门直接走到东棉花胡同来。

这个穿堂门里面有一个特别小特别简陋的门,连如意门都算不上,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很少见

南锣鼓巷

从小门往里面看,还看见了一个花瓶式的小里门,很有些意思,里面有人说话,没敢进去。

南锣鼓巷

穿堂门里的墙上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砖雕。

胡同的东头有一个新修的大宅院,门楼很高,门上的彩绘非常漂亮,里面还有一个内影壁,上面的砖雕也很精美。

南锣鼓巷

关于小吃,南锣鼓巷有许多小吃,你可以在路边随意选择。(一般排队多的就是好吃的,哈哈)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这里的酒吧大多更贴近生活,区别与其他地方的酒吧,偏近安静、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

南锣鼓巷

逛逛胡同里的特色店铺,买一些小纪念品。

南锣鼓巷

一条时代变迁形成的北京胡同

对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北京的大多数胡同在经过了“文革”的损毁,唐山大地震的洗礼后,都不再有太大的差异。只能通过一些残留下来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门墩等,还能够依稀感受到这里原有的辉煌。

“文革”期间,南锣鼓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坏,胡同里的门墩、牌楼、砖雕、女儿墙、石碑等均遭受到破坏,所受损失难有精确数据。年的唐山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损。南锣鼓巷中的很多居民也因自己房屋倒塌,而住进搭建的简易棚。房屋修好后,居民们搬回原来的住宅,但是临时简易棚没有拆掉,致使很多四合院的格局遭到破坏。

虽然南锣鼓巷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入选了北京旧城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而且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菊儿胡同主持设计的四合院还得了个“世界人居奖”,但没能打破这些大杂院中老北京人宁静的生活。穿行其中,夏天一棵棵繁茂的古树将整条胡同都笼罩在树阴下,树下一些乘凉的老人下着象棋,邻里间客气且亲切的问候,时不时还有一阵阵鸽哨声飘荡其间;冬天,一根根铁皮烟囱从窗户或房檐伸出来,长的不过一米,短的只有十几厘米,冒出浓浓的白烟,透过结满冰霜的窗户,都能感到屋中的温暖;不时一辆自行车骑过,清脆的车铃声驱赶着追逐嬉戏的半大孩子。

年后,南锣鼓巷的南端,围绕中央戏剧学院附近,率先出现了一些在院落中经营的小酒吧、咖啡馆,坐在安静整洁的小院中,聊聊天、喝杯咖啡,确实是件很惬意的事。

让人没想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富有商业头脑的人们便盯上了南锣鼓巷这片“棋盘式”格局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很多民居一夜间成了商铺。年开始,东城区政府更是斥资三亿,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还铺设了一条仿古石砖路。使这条百年来幽静的老巷,彻底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商业街。

无论是从鼓楼东大街的北口,还是从平安大街的南口,一进入南锣鼓巷,便是人挤人黑压压一片,两旁商铺林立,但几乎和游客们慕名而来想要见到的老北京文化全无关系。吃着泡芙、奶茶、章鱼丸的外地游客们,满眼充斥的都是早已被符号化的廉价旅游纪念品。几乎所有名宅大院,也被稀奇古怪、不中不洋的店铺招牌所包裹。

胡同中的人不在了,宅院也不见了,京腔京韵更是听不到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为发展旅游而复制出的商业景区。

据说,南锣鼓巷的租金几年来几乎是一年翻一倍,一间二三十平米的小门脸房,租金每月都在三四万左右。以至于原本这里的老住户都成了房东,一间间临街的老房子,现在都成了摇钱树。

南锣鼓巷

本文由“猫眼视界”编辑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