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多,北京南锣鼓巷的商户们就已经陆续来到巷口,经过健康码查验后,进店为上午10点钟的开市做准备。
▲刚刚开市的南锣鼓巷内的游客。(摄影:马力)
南锣鼓巷是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构造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里开设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各种精巧时尚的私房小馆,老北京胡同与小资情调的结合,使其成为北京的时尚地标。
57岁的张兰平是地道的北京人,退休后,在英国人江森海创办的“创可贴8”店里一干就是11年。她说,她喜欢南锣鼓巷的商业氛围,喜欢和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流。
顾客盈门的“T恤”店
10点钟刚过,“创可贴8”的小店里迎来第一拨儿顾客,两个来自江苏徐州的年轻小伙。
▲位于南锣鼓巷内的“创可贴8”门面。(摄影:马力)
“这件印有大碗茶,大碗茶是北京人的消暑必备;这件印有‘百毒不侵’,是专门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们量身定做的,包含了非常美好的寓意。”张兰平不疾不徐做着介绍。
▲张兰平向顾客介绍本季新品。(摄影:马力)
两位顾客对这家店并不陌生。“8年前第一次来到南锣鼓巷,就被这家店的T恤吸引了,它的图案和质地与众不同。店老板江森海当时在店里,我买了T恤后,还请他签了个名。”曾在北京读过四年大学的张岩,上学期间就特别喜欢这家店的T恤。他说,只要有朋友来北京,南锣鼓巷的这家店他肯定是要推荐的。
▲年11月,由中国英国商会主办,联合国协办的中国社会影响力大奖颁奖典礼上,“创可贴8”获颁当年最有影响力奖。图为江森海(中)和张兰平(右一)在颁奖现场领奖。(受访者供图)
“创可贴8”的创始人江森海,是知名的国际“驴友”,环游世界曾是他的梦想。来到北京后,他深深地爱上了北京的胡同儿文化,于是选择在此落脚。年,他在南锣鼓巷开了这家创意店,主营T恤。西方人的独特视角和设计理念,让“京味儿”十足的各类元素鲜活地呈现在T恤上,倍受游客喜爱。如今,14年过去了,老江的店,仍旧顾客盈门。他的那些创意图案,也以特有的方式,记录着北京市井生活,见证着时代变迁。
▲T恤上随处可见的“中国记忆”。(摄影:马力)
“从5月1日复市到现在,销售呈阶梯式上涨,最近这一周,随着北京疫情防控等级的降低,游客不断增加,我们每天的销售额都在元左右,和往年同期基本持平;6月6日和7日,周末两天时间,我们的日均销售额达到了1元以上,这是我们逐步摆脱疫情影响的最好说明。”张兰平说,之所能较快恢复元气,在于“好的品质、品牌,加上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
喜忧参半的“小商品”市场
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很多外地游客到北京,都会到南锣鼓巷来走一走,买上一些独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正在整理“面人”的武女士。(摄影:马力)
▲武女士店里的“面人”静待游客到来。(摄影:马力)
“这次疫情对我们影响特大,正月初一闭市,到5月1日开市,3个多月的时间损失惨重。往年春节假期那一个月是我们销售的黄金月,今年全泡汤了。”做老北京传统手工艺“捏面人”生意的武女士告诉记者。
做传统手工扇子生意的小陈来自河南郑州,疫情期间,他和店里另外两名伙计被迫留在了北京。“之前已经连续3年没回过老家了,本来打算正月初八回老家和亲人团聚,家没回成,生意损失还很严重。”小陈说,虽然已经复市一个多月了,但游客只有平时的四分之一左右,并且很多都是北京本地人,旅游商品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
▲制作精良的传统手工折扇。(摄影:马力)
像小陈一样,很多门店目前都处于“硬撑”的状态。“好在通过线上销售,我们的营收达到了常年的两三成左右。现在只期待疫情赶紧过去,北京的旅游市场开放力度再大些。”小陈希望能抓住夏季这个扇子销售的旺季。
▲口感润滑的“文宇乳酪”。(摄影:马力)
在距小陈扇子店米左右的“文宇乳酪”店,进出店的游客络绎不绝,因为物美价廉风味地道,这家乳酪店“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的奶酪和酸梅汤每天都能卖出上千份,虽然和往年不能相比,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形势在一天天地变好。”乳酪店员工小张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市场的闭市时间已经从刚开市的晚7点,逐步调整为现在的晚10点,“这是市场全面开放的一个积极信号”。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年一季度及全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下降69%和20.6%;预计全年同比减少旅游9.32亿人次,减收达1.18亿元。
▲上午10点过后,进入南锣鼓巷的游客渐多。(摄影:马力)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博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年一季度中国文旅业全面停摆,综合性收入降幅在70%-80%左右,二季度开始逐步恢复。他预计,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文旅业会有一个恢复性的反弹,可能会恢复到年的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