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口,钟祥市最南端的一座临江古镇,开阔的平原,温润的土地,滋养着长寿之乡的人们。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十番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敲起锣来打起鼓”,民间欢庆时喜欢用“锣鼓”来助兴。唢呐、锣、钗(镲)等乐器都是民间非常喜闻乐见的乐器。锣鼓队活跃在钟祥广大的乡村,吹吹打打,凡婚丧嫁娶、传统节日、龙灯社火、朝仙敬神等民俗活动,均有他们的身影。这天,钟祥市旧口镇春光村1组68岁的闵德安约了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练“打锣鼓”。这些老伙计们都是曾经活跃在江汉平原上的十番锣鼓队的队员们,大多都是从艺30多年的“锣鼓匠”,他们平时下田种地,每逢谢神会事,或婚丧嫁娶之时,则聚在一处,演绎十番锣鼓,或助兴或致哀,热闹场面,以示庆贺(钟祥人看淡生死,红事、白事皆称为“喜事”,值得庆贺)。如今霜染华发,渐渐老去,加上市场不景气,对十番锣鼓表演的需求越来越少,逐渐让这些热闹非凡的乐器,冷淡了下来。闵德安并不甘心就此让有着悠久历史的十番锣鼓衰落下去,每逢农闲时节,他总要约老伙计们一起聚聚,唠家常和吃饭是小事,排练“打锣鼓”以防生疏才是正事。十番锣鼓原称“十样锦”、“十不闲”,明代已开始在江南一带的无锡、苏州、宜兴等地流传。民间曾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描述,并在清光绪年间制订的《荆门志·民俗篇》中作有简要记载。依照乐器的配置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钟祥十番锣鼓兼容了“清锣鼓”和“丝竹锣鼓”,并形成了独特的宫堂流派体系,其表现形式简洁明快、曲谱易记,一般五人即可演奏。领奏马锣依据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用锣锤在锣面、锣边点谱,变化快捷,转谱灵活,形象生动,技能复杂。其他鼓手演奏时必须紧跟马锣节奏,所以马锣打得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整个锣鼓队的演奏效果。钟祥十番锣鼓有文武家官,三十六个曲牌,七十二个点子,按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划分。锣鼓牌名内容丰富,音质优雅。具体“点谱”有近30种,分别代表不同的节奏形态,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曲目。各种器乐的打法与全国各地基本相似,以物喻景、情景交融、交叉变化、渐次推进、节奏明快、婉转亢奋。按照锣鼓经和“点谱”的不同自由组合,并依据其功能意义,可以分为喜庆锣鼓、祭祀锣鼓、哀伤锣鼓,依据需要可灵活转换情感色彩。根据场景,可分为坐乐和行进锣鼓。锣鼓演奏最忌讳“四四方方”(节奏呆板)、“一个劲头”(没有力度变化)。把握好锣鼓的轻重缓急,实际上是相当细致、非常不容易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锣豉忌杂”一节中一曰赳: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当敲不敲,不当敲而敲,与宜重而轻,宜轻反重者,均足令戏文减价。”闵德安和他的老伙计们虽都是“乡野村夫”,但却有“张飞绣花”的细腻:抡起槌儿敲起钗,婉转灵动,力度时机刚刚好,轻重缓急,节奏音色也拿捏得十分到位。他们可以轻松用锣鼓声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情,打出感情、打击韵味。悠悠汉江水,潺潺长寿河。一声锣鼓就这么敲响了数百年,或有消声息鼓时,但依然绵绵不绝于耳。年12月,“钟祥十番锣鼓”入选钟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钟祥市文化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