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崔立秋刘萍
视频编制:史晓多赵丽苹
(部分视频资料综合央视新闻、正定县融媒体中心)
“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的这段描述,说的就是民间花会上表演的娱乐节目——高照。巨龙、雄狮、锣鼓,唱的、耍的、舞的……每每欢庆的节日,中国街头坊间处处绽放着传统民间花会艺术之花,它们深深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俨然一幅民族情调浓郁的风俗画,描绘着古老国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长的人生韵味。
品年味,逛庙会,不仅是鲁迅笔下那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五猖庙的热闹。或许置身浸透着悠悠古韵的正定,也能让你领略那流转千百年的民间风俗,感受淋漓尽致的精神狂欢。每年春节元宵,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演奏,一通通铿锵的常山战鼓,再加上秧歌、竹马、旱船,它们共同将传统民间花会演绎到高潮,也将人们带入欢乐的海洋和浓浓的年味儿之中。
喧嚣热闹中,若要说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也称中幡)。高照,寓意事业高照、官星高照。相传,古时皇帝出行或外出征战,都有盛大的仪仗队,打幡旗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地处多县市交界的石家庄市正定县新城铺村地理位置优越,使得百姓得以见到仪仗队抛耍幡旗,于是他们模仿学习、创新发展、世代延续,最终让这门技艺成为流淌在当地百姓血液里永不消逝的乡风、乡俗与乡情了。
耍高照,亦称舞中幡。北京、香河的中幡,正定的高照,合称“两幡一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花样迭出,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鼓点,就像一支战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
高照,不但名字美好、表演好看,就连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寓意欢乐吉祥。五蓬花伞代表着民众对五谷丰登的向往;绣球、角旗是圆满幸福的象征;幡衣则表示万事如意……
如果说观赏性和美好寓意是正定高照的看点,那它高超的技术性就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了。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幡面不缠绕、幡顶铃铛响,竿稳、眼准、手快,手眼配合是耍高照最大的讲究。无论是单耍、对耍还是群耍,十几公斤的小幡,数十公斤的中幡、大幡,被舞者抛掷起来,用手指、小臂、两肩,甚至下颌、唇鼻、头顶承接。“托塔”“盘肘”“二郎担山”“旱地拔葱”“孙猴背剑”等一系列连贯且有节奏的动作,配合金鼓声,将人们带入艺术美的境界之中,观者如潮如水,如墙如堵。难怪人们看完一套套高难度的动作后,对舞高照的健儿们不由地行礼致敬。
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舞者艰辛的付出。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后继乏人的现状,这也让正定高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建兵充满了忧虑。身体素质要求高,表演收入低等问题,对训练者有着极大的挑战,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即便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那旋转手法中呈现的力的旋律、美的造型,不就体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文化意识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无论这一方土地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内心永久铭记的一幅美丽画卷,它所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也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