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初生,万物复苏。前门三里河畔,一派生机盎然。游客从长巷头条最北端步入公园,既能看到老北京的朱门黛瓦、胡同风情,又可同时欣赏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青砖石桥,这里虽处于繁华之地,却未染分毫喧嚣。沿三里河河道一路漫步,缕缕戏音传入耳中,颜料会馆正在上演的戏曲演出,让古色古香的街区顿时“生动”起来。
从年起,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发挥会馆旧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在正乙祠(银号会馆)听昆曲经典、在颜料会馆听一出评剧,在福州新馆欣赏沉浸式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会馆有戏”品牌以历史悠久的会馆为载体,汇聚北京优质演出资源,着力探索传统戏曲的时尚表达,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精彩演出让古老会馆再现勃勃生机。
体验几百年前的游子“旧时尚”
在环境清幽的老城区,坐落于东城区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处既具古朴韵味又充满朝气的所在。从外观看,这是一幢青砖二层建筑,朱红色的窗棂透着古朴,而当锣鼓点响起,这座已有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顿时迸发出朝气与活力。
位于东城区的颜料会馆聚焦年轻消费群体,引入评剧、相声、民乐、儿童剧等多类别艺术,提供丰富文化体验。本报记者邓伟摄
去年起,由一群喜爱相声的青年组成的新兴相声团体“大逗相声”常在此举办演出。近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折子戏》经典唱段专场上演,这也是北京演艺集团年重启颜料会馆新一轮“会馆有戏”常态化演出后的首场演出。此后一个月,课本剧《课本中的北京》、中国杂技团杂技魔术专场、北京曲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京味鼓曲专场等将轮番登场。
实际上,在这座古建筑中品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史料记载,颜料会馆始建于明代中叶,由山西颜料、桐油商人集资所建,时人常在此雅集听戏。将这项传统再度激活的,是北京一系列活化利用文物建筑的创新政策。
让首都市民走进会馆戏楼,体验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那是几百年前落脚京城的外乡游子品味家乡戏的“旧时尚”。《北京会馆档案资料》记载,北京各处会馆中有17所建有大小不等的戏楼。外地人士来京想看家乡戏,会馆便成了好去处。湖广会馆唱汉剧、河南会馆唱豫剧、山西会馆唱蒲剧、广东会馆唱粤剧、安徽会馆唱黄梅戏……各种地方戏纷纷在同乡会馆中上演。
而今,演出内容发生了变化,演出场地仍分量十足。戏楼历史从多年到余年不等,其中有两处级别足够高——湖广会馆和安徽会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会馆以这种方式集体亮相,这在会馆核心功能废止后的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年下半年,北京市发布《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同年9月,“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湖广”在湖广会馆旧址戏楼拉开帷幕,“会馆有戏”品牌全面启动。随后,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福州新馆、正乙祠(银号会馆)等加入其中,先行先试,引进文艺院团演出,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在不同会馆上演,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不少对会馆怀有深厚情感的市民坚信,会馆重生的时机已经到来。
打造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
北枕国家大剧院,东望前门大街,西邻宣武门天主堂,南接琉璃厂文化街,正乙祠戏楼所处的前门西河沿算得上占尽了地利。这里曾是京城早期的“金融街”,银号、钱庄云集。银号会馆旧址中藏着一座二层戏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位于西城区银号会馆旧址内的正乙祠戏楼去年4月重张,定期上演由专业院团北方昆曲剧院量身打造的优质演出。本报记者方非摄
自去年4月修缮一新后重张,正乙祠再度恢复了往日繁华。从开幕驻场戏《天官赐福》到《墙头马上》《怜香伴》,再到与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联动创排的《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沉浸式曲剧《茶馆》,“会馆有戏”让这座有余年历史的戏楼重焕风采,成为市民品鉴好戏的新平台。
正乙祠古戏楼的焕活重生,也得益于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创新举措。正乙祠曾于年底关门谢客,此后,市文化和旅游局经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北方昆曲剧院自年成立以来,60多年来始终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演出剧场。如今,剧院有了一个可供自己支配的演出平台。古建与专业院团达成双赢,可谓“珠联璧合”。
修缮提升为会馆的“新生”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文艺院团的入驻则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容。开幕驻场戏《天官赐福》就是为戏楼量身定制的作品。它既沿袭了昆曲艺术的美学韵味,又结合时代审美和戏楼的古风古韵进行了创作改编,巧妙运用烟雾、多媒体等舞台手段,带来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观演体验。
正乙祠戏楼总经理张鹏骄傲地介绍,在一款点评APP上,正乙祠的评分始终高达4.9分(满分为5分),足见大家的认可。一谈到正乙祠,张鹏眼里便闪现着光,“小而美、小而精是正乙祠在众多会馆中的优势,就像是北京城中一颗小小的却又非常璀璨的明珠。”张鹏希望,未来人们来此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戏楼,还能从中体验到更多多元文化与新潮流的碰撞,正乙祠能成为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
张鹏对于正乙祠的发展有着细致的规划。“众所周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作品,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那究竟什么样的戏才配得上正乙祠多年的底蕴?张鹏认为,正乙祠一定要与优秀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精品,让观众走进来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这里独有的文化气息。“虽然正乙祠叫戏楼,但我们对于它的定位不光只有戏。戏楼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舞台呈现方式,既然戏曲可以走进西方剧场,为什么西方的艺术形式就不能走进我们传统的戏楼,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眼下,张鹏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正乙祠重张一周年演出月”做准备。为了更好地呈现演出,正乙祠近期启动了小型修护工程。“当观众再来到这里时,会比之前更加漂亮。”
每一处会馆都有拿手好戏
前门东区是北京会馆最为集中之地。距离颜料会馆不远处的临汾会馆,就展现出与前者不一样的风格。作为本市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临汾会馆演出空间较小,因而,引进来的是猴戏、变脸、滑稽戏等“小而精”的表演。在活化利用中突出个性,实行一馆一策,推出自家的拿手好戏,这成为全市会馆旧址探索发展的共识。
位于骡马市大街51号的福州新馆,是林则徐与福建籍在京官员筹建的同乡会馆。结合禁毒教育基地功能,福州新馆与北京市曲剧团合作,于年底推出“会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邀请观众在林则徐当年倡建并生活于此的会馆庭院三处空间内,跟随剧情发展移步换景,体验沉浸式演出。
“会馆有戏”的首发地湖广会馆是全国会馆文化运营的成功代表。自年修缮一新后,这里一直是京剧表演的重要场所,名声在外。近年来,沉浸式演出“遇见湖广”创新上演。演出将会馆分为两个区域,门廊与文昌阁院子为“沉浸区”,观众在此既可观赏文艺院团文创周边,也能参与戏曲《西厢案》剧本杀。“演出区”古戏楼则备足好戏,雕梁画栋间,北京5家文艺院团的演员带来昆曲、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经典唱段,还有专业演员以边弹、边唱、边说的形式讲述会馆历史。
同样由湖广会馆管理方天桥盛世集团运营的安徽会馆也将古戏楼作为表演空间,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在自然光线的条件下,不插电、不借助电子音效,演出昆曲《怜香伴》,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戏楼采光设计之巧妙和聆听原汁原味的自然人声。
“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和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如今,各家会馆不断锤炼拿手好戏,便利京城市民沉浸式品味名角、名剧、名段味道,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全面形成。
现场
“在多岁的古建筑里看表演太过瘾”
还没到傍晚,颜料会馆就已迎来一拨特意前来打卡的市民。原来,他们是奔着这里推出的“悦合颜·下午茶新京菜”而来。“颜料流沙糕”色彩斑斓、松软细滑;甜品“三里河锦鲤”饱含美好寓意,这些创新菜已成为京城食客们的新宠。
游客在小院里品尝茶点的同时,北京曲剧团的演员们已来到会馆,开始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这不是曲剧团第一次来演出了,但这里古色古香的环境仍然让演员们感到兴奋。“剧院里演员和观众距离很远,而会馆的空间则大大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和观众的交流更直接了。”在曲剧团演员队队长赵浩博看来,“在古建筑里唱北京独有的地方戏,别有一番韵味和契合度。”
当晚的演出精选了《骆驼祥子》《茶馆》《正红旗下》等20多个北京曲剧最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台上演得尽兴,台下听得过瘾。观众李女士带着孩子特意从香山赶来:“这是我们第三次来颜料会馆看演出了,这里有历史也有文化。孩子说,在多岁的古建筑里看表演太过瘾!就是手速得快,每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