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宜昌秭归屈原故里,观大型舞台剧礼魂,

来源:锣鼓 时间:2023/5/2

在湖北宜昌秭归县屈原祠旁边的凤凰山上,有二十多处搬迁复建的文物,包括屈原故里牌坊、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城门、古桥、古井等。这些文物主要从清滩搬迁而来,大多属于清代及以前的建筑。

按照“搬迁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三峡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过程中,把青滩等地的古建筑也集中搬迁过来,与屈原祠共同构成了三峡地区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文物复建群。

青滩曾是长江三峡有名的急流险滩。枯水季节过往船只无法通过,只能等到洪水季节,靠绞滩和纤夫拉纤才能把船只拉到险滩上游。

转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于是青滩两岸便聚集了人口,形成了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峡江古镇。“日有千人拉纤,夜有万家灯火”,正是青滩的历史写照。

如今高峡出平湖,清滩淹没于水库之下,拉纤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建筑得以迁建保留,民居承载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还在三峡大地上流传。

在这里,我们观看了由当地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献上的一场精彩的表演《民间记忆》。高腔鸦雀子嘹亮的歌声洋溢着满满的热情。民间打击乐《凤凰展翅》高超的技艺奏响铿锵的音律。更有神秘的巫术绝活令人大开眼界。

罗留英是湖北省级“秭归薅草锣鼓”非遗传承人,被称之为“三峡高腔飙歌王”,她因参加三届“唱响秭归”民间艺人大赛而名声大噪。年,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组建“民间记忆”表演馆,罗留英被邀请作为一名驻唱歌手。她不仅张口就来高腔,解歌、问答歌、采茶歌、五句子歌也驾轻就熟。

王正双是秭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民间吹打乐继承人,经过悉心研究,他设计出一个口、手、脚并用的集十五门乐器于一身的单人打击乐队,演奏效果相当于三支民间打击乐队,轻松演绎民间乐曲曲目30余首,成为全省优秀的非遗民乐代表性继承人,被当地群众誉为秭归民间吹打乐的“达人”。年王正双被聘请到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青滩民俗馆内,专门从事民间吹打乐表演,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收徒传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宅里,幽暗诡异的灯光下,巫师的巫术表演更显神秘,绝活令人大开眼界。

从年推出《民间记忆》剧目以来,屈原故里景区每天由民间艺人定时3场向游客演出。这些民间文艺,都是峡江人民生产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体现,再现了秭归百姓田间劳作、青年男女情窦初开的动人场景,也唤起了人们心中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

看过乡土味道《民间记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观看一场大型历史舞台剧《礼魂》。

该剧集歌舞剧、音乐剧、话剧于一身,呈现出逼真的古装电影艺术效果,编钟、编磬、埙等楚乐,屈原名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均在剧中得以体现。

《礼魂》全剧采用倒叙的形式,以“少年屈原读书郎”、“热血报国反遭嫉”和“不甘合污愤投江”三个篇章为主线,一系列故事情节,艺术再现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爱国廉政、求索奋进和坎坷沧桑的一生。

剧情从屈原魂归故里开始,返回到少年求学,再到中年为官

屈原得楚怀王赏识命其修改法令却遭小人陷害。

后来屈原被楚怀王、顷襄王疏远放逐,最终含恨投江。

屈幺姑和乡亲们声声呼唤屈子魂归,此地因而得名秭归。

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共同策划打造了历史舞台剧《礼魂》,在九畹溪景区连续10年演出场次,接待游客观众万人次,创造了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的辉煌记录。

舞台剧《礼魂》是秭归县保留的经典剧目之一,更是秭归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先试的典范之作。年初,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对该剧进行复排,投资多万元,在之前公演的基础上对剧情、演员阵容、服装舞美和灯光音响进行提升改造,极大的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效果和视听冲击力。

年9月16日开始在屈原故里景区九歌苑戏楼面向游客和市民常态公演,使该剧成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心灵原乡”的又一大精品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到屈原故里必看的一次精彩难忘的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