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非遗传承人刘斌把二鬼摔跤舞上了笑傲

来源:锣鼓 时间:2025/2/18
“二鬼摔跤”是活跃于太原市小店区一带的传统社火表演,也是省级非遗项目,因传承人稀缺,属于濒危项目。可在8月30日中国大型喜剧选秀节目“笑傲江湖”中,小店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刘斌把这一非遗项目带到了东方卫视。   传统节目+新创作“二鬼摔跤”火了   说起“二鬼摔跤”,太原人应该不陌生,它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红色小鬼”和“绿色小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二鬼摔跤”活跃于小店区一带,表演时,鼓镲等民乐伴奏,表演者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以抡、转、滚、翻、摔、扫、踢等套路进行表演,让“二鬼”对殴,其动作滑稽、幽默、逼真,极具动感。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活动,“二鬼摔跤”都是最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压轴节目。   8月30日,今年39岁的刘斌把这一表演形式带进东方卫视“笑傲江湖”栏目,传统的“红绿小鬼”摇身一变,成了孙悟空和牛魔王,紫霞仙子、至尊宝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序幕,幽默的台词对白、现代的配乐,代替了锣鼓伴奏,让一项没有台词的社火表演首次剧情化,孙悟空与牛魔王时而激烈打斗,难分胜负,惊心动魄,时而跳起现代舞,舞步摇曳,如痴如醉,令人捧腹大笑,极具喜剧元素。   这一传统项目加新创作的崭新亮相,让看了多年“二鬼摔跤”的小店人都大为赞叹:真功夫,新创作,古典小品穿插现代舞蹈,希望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向大舞台。还有的称赞“山西非遗了不起”。   9月2日,山西晚报记者采访刘斌时,他也感叹“不容易”“没想到”。今年春节,在小店区梁家庄举行的小店区“两节”文化表演活动中,刘斌的“二鬼摔跤”引起了东方卫视节目组的   他来自人称“戏窝子”的张花村   采访中,令山西晚报记者震惊的是,刘斌来自人称“戏窝子”的张花村,他的大家庭成员也都热爱文艺。   刘斌从小跟着姥爷学“二鬼摔跤”,成了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第四代传承人,刘斌的大舅乔俊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秧歌的传承人,而今,刘斌11岁的小外甥也学起了“二鬼摔跤”。   每到春节前后,刘斌一家就开始为“二鬼摔跤”忙碌,大舅乔俊宝总体负责节目的编排和导演,二舅负责音响设备,刘斌父母则负责服装和道具的调整和维护。新春佳节,家家喜庆,二位老人却在忙忙碌碌,一针一线地修道具、改服装,大过年的,家里没有过多的年货,倒是堆满了大量的布头、绸绢。刘斌也没有闲着,加班加点编排音乐、苦练功夫,生怕上了舞台有半点闪失。   小店区文化馆馆长王旭娟说,今年,小店区的传统文化表演“撅椅子”也刚刚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者也是刘斌,下一步他还要申请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店区文化馆近些年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年,每到非遗日、两节文化表演,这些非遗项目都被推到了台前。单说这次去东方卫视表演“二鬼摔跤”,文化馆前前后后帮忙制作音乐、购买道具等,给予了很大支持。下一步,文化馆还要针对非遗项目专门开课来传承。同时,刘斌也很努力,不断创新,让“二鬼摔跤”走出了太原,走出了山西。   太原首届晋商文化艺术周展演活动中,刘斌将创新编排后的“二鬼摔跤”项目首次带上了舞台,他增加了表演套路和技巧难度,如上桌子翻滚、高台翻越、五龙绞柱、大旋子等,把传统的场地表演变为了舞台表演。   年9月至10月,他跟随山西省代表队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山西非遗项目展演,展演活动持续一个月,每天面向全球观众进行数场定点演出,日均观演游客上万人,为中外游客展示了传统民间文艺“二鬼摔跤”的魅力。   年2月,刘斌带领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非遗班,将“二鬼摔跤”带进了首届中国非遗春晚活动;年11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他跟随太原市文化局参加了广西南宁市“相约民歌湖畔,共眷天下民歌”大型民歌专场——山西专场,“二鬼摔跤”让广西市民感受到了山西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厚重历史;刚刚结束的银川市民文化艺术节上,“二鬼摔跤”再次亮相……   刘斌说,因为“二鬼摔跤”表演强度大,很费体力,要求表演者四肢协调、有一定的想象力、能吃苦,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学的人少,能进行此项表演的不过寥寥数人。   问及孩子有没有跟着学,他笑着说:“大女儿12岁,没有跟着学,小女儿3岁,但是一见这行头就特别兴奋,以后有可能会教她。”他清楚表演“二鬼摔跤”时的辛苦,台上做翻滚动作,时不时就会磕破受伤。但为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刘斌及家人一直奔跑在文艺路上,山西晚报也期待着非遗项目“撅椅子”登上大舞台,为山西添彩。山西晚报记者姬仙果通讯员赵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