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林翎通讯员禹媚黄少玉金龙舞动,锣鼓喧天。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山起湾金龙展开了巡游展演,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近年来,中山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激发非遗价值,使古老的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深深扎根在新时代社会生活中。今年5月份,“金龙”制作技艺“彩扎(中山起湾金龙)”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6月11日举行的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暨石岐龙舟文化周系列活动中,中山起湾金龙作为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获颁牌匾。起湾金龙起舞起湾金龙已有多年历史6月11日,作为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的系列活动之一,在中山市博物馆同时举办了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片展,起湾金龙的龙头作品吸引了不少游人。彩扎(中山起湾金龙)诞生于明末清初(约年),当时居住在城郊的起湾村民扎龙在四月初八浴佛节舞龙巡游祈福,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十五年(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有过记载。东区起湾金龙展示馆内陈列的金龙“这个龙头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东区起湾金龙展示馆,龙头的制作者、彩扎(中山起湾金龙)第四代传承人杨国明说,龙头的尺寸造型和传统一样,但为了展示效果更好,在颜色上作了创新,色彩更加鲜艳突出,而且将原本舞龙时单独使用的金色龙珠安装在龙舌上。在东区起湾金龙展示馆内,陈列着一条长达63米的金龙,墙上展示着起湾金龙的介绍资料。彩扎起湾金龙造型恢宏,龙头高1.3米、长1.8米,龙身有23个软节和硬节,全长63米,寓意生生不息、六六大顺。舞动金龙要多人参与,舞起来起伏奔腾、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杨国明在制作金龙龙头彩扎(中山起湾金龙)能够追溯的有五代传承人,其中第四代传承人杨国明是当今彩扎的骨干力量,他将祖辈的彩扎技艺发扬光大,其彩扎的金龙造型恢宏、色彩绚丽,并将彩扎技艺传给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儿子杨达华、杨达奇,使彩扎后继有人。“起湾金龙面目和善,体现了人们对吉祥的追求,深受百姓喜爱,经常被周边地区邀请前往巡游。”说起金龙来,杨国明如数家珍,“根据民间通俗易懂的‘金木水火土’传统五行色彩搭配,是中山起湾金龙彩扎艺术的一大特色。”杨国明生于年,5岁起就学习扎作龙头的技艺。年,中山市举办首次慈善万人行活动,村里让杨国明扎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起湾金龙。这条金龙,成为杨国明第一次独立制作的起湾金龙。从此之后,杨国明便一发不可收拾,数十年来一直从事金龙扎作,技巧更是炉火纯青。其扎作的金龙不仅是中山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的常客,还在很多重要场合精彩亮相,其传播区域辐射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龙的传人”代代相传“这几天小榄镇想请我过去传授彩扎技艺,但我已答应了东区这边了。”杨国明说。如今,彩扎金龙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杨国明近年一直忙于传授扎作技艺,为百年非遗彩扎技艺寻找传承人。去年,东区起湾社区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起湾金龙传后人”活动,水云轩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课,邀请杨国明为学生授课,手把手传授学生扎龙技术。据东区街道宣传办有关人士介绍,近期,杨国明还举行了收徒仪式,将十多名有志于彩扎金龙技艺的人士纳入,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此外,东区还正在建设“东区彩扎非遗展示馆(暂定名)”,让彩扎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据了解,为了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山累计建设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作站、传习所72个,23个镇街均建有非遗传习所,通过项目化带动、示范性引领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初步搭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平台。结合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三进”活动,在17所中、小学校建立了中山咸水歌、三角麒麟舞、沙溪四月八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学习非遗项目,扩大非遗项目传承的社会基础。让非遗文化越“活”越“年轻”时代在变,金龙也在变。为了让手艺更好地传承,杨国明创新制作了小金龙。小金龙是传统金龙的缩小版,但龙威不减。除此之外,杨国明还以铁丝和藤条为主制作龙头,将传统重达30多公斤的龙头重量控制在15公斤以下,更易舞动。如今,每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村里的年轻人争着回来舞龙,成为村里的新民俗。杨国明和他扎作的金龙中山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非遗,让年轻人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中山市推进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打通非遗线上线下传承发展渠道。年以来,中山市启动了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对醉龙舞等非遗项目和三乡木偶戏等濒危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面的系统性记录,建立了广东省首个地级市非遗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已完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俗等七个类别21个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数字化处理存储,实现了非遗项目实体和数据保护“双保险”。为扩大中山非遗影响力,中山市启动了“云游非遗展示馆”活动,拍摄制作了中山非遗展示馆等非遗展示场馆VR全景展示,实现中山非遗节目在手机终端平台播出。同时,“非遗云课堂”组织咀香园杏仁饼、芦兜粽、醉龙、洪拳、麒麟舞等非遗项目录制了15个非遗节目教学片,通过“文旅中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