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咚锵咚……”每到周末的傍晚,位于朝阳区小红门乡肖村的文化大院里就响起了锣鼓声,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赶来观看,小红门地秧歌会的小演员们开始训练了。这些小演员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不过10来岁,他们训练时的那股认真劲儿,就好像是在庙会上正式演出一样。6岁的张天骄是目前最小的演员,却已经学艺三年多了。小演员们每年参加春节庙会、妙峰山行香走会和各种文化交流演出。赵凤岭纠正小演员的动作。四年级的徐睿茜每次训练都来得最早,整理好装备后就去帮助别的小朋友。2岁的薛良宸已经能打出有节奏的鼓点,甚至学会了“叫棒”,即敲击木棒引导锣鼓手。赵凤岭整理了90余段唱词,遗憾的是,其中绝大部分都失去了乐谱,没法表演了。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高跷表演的是“高跷秧歌”,不踩高跷表演的为“地秧歌”。小红门地秧歌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流行于小红门乡红寺村(现归肖村行政村管辖),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花会,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刚劲有力、整齐欢快的锣鼓节奏和鲜明、独特的舞蹈演绎《三打祝家庄》、《桃园结义》、《包公断案》等故事。“说书唱戏是劝人向善,我们这也是。”赵凤岭是小红门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72岁,却精神矍铄。他7岁学艺,19岁正式拜师学习会规会礼,退休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地秧歌上。赵凤岭说:“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各自的规矩,不能乱来。孩子们学习地秧歌,首先就得守规矩。”他把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等用文字记录下来,还用两年时间整理出90余篇秧歌唱词,这些都成为北京民间花会的珍贵资料。“地秧歌过去只传本村子弟,而且传男不传女。如今,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想学的,我都教。我们和朝阳实验小学南校区合作多年了,向更多的学生进行普及,拓展非遗传承之路。”每年暑假期间,赵凤岭都招收一批学员,在文化大院里免费教学。赵凤岭说:“文化大院就是我们的传承基地。本村的孩子从小在这个氛围里,天天跟着学,耳濡目染就会了,地秧歌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将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来源:北京晚报记者王海欣摄影报道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