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梁平这5项国家级非遗闻名遐迩,看看你了解

来源:锣鼓 时间:2022/9/15

行至高梁,心纳平川。梁平史称梁山,别称都梁,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流水婉转,素有“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的美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元的劳动方式、纷郁远承的文风……滋养了灿若星辰的民间文化艺术,梁平也得以成为大放异彩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梁平拥有余项非遗,其中包括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礼让草把龙、梁平土法造纸技艺等26项市级非遗项目;大观白酒、梁平剪纸等项区级非遗项目,是全国汉族地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行政区县之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梁平非遗,从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文化特色等,了解感受其独特魅力,在非遗文化的符号里,领略梁平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梁山灯戏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因梁平古称梁山而得名。它是川剧灯腔在渝东片区的代表,最早起源于民间的“玩灯”和“秧歌戏”,本地人称“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外地人称为“梁山调”。

梁山灯戏是吸收了巴渝民歌、民乐和民舞的艺术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以“扭跩跳、嘻笑闹”为特点,乐曲短小,曲调清新,旋律明快,朗朗上口。它的声腔主要由胖筒筒灯弦腔、神歌腔和小调组成,经典剧目主要有《祝庄访友》《湘子渡妻》《青丝泪》等。它所表演的内容主要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极具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间地方色彩。梁山灯戏的声腔独树一帜,并流传影响了长江中上游部分地方的戏曲发展,在中国戏曲声腔中占有重要地位。

梁山灯戏《好人邓平寿》(资料图)

年,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比赛分别获得了金奖和银奖。年,创作排练的梁山灯戏《好人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并赴京参加“年全国优秀戏剧汇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年,梁山灯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它是为庆贺年节而印制的一种民间美术制品,属于木刻水印版画。

梁平木版年画采用传统的木版水印套色技法,其色彩丰富鲜艳,画面构图饱满,人物造型朴实敦厚、古雅雍容,使人过目难忘。所创内容以门神、戏曲故事、吉祥图案为主,遵循“美女削肩,将帅无项,文人如钉,武士如弓”的原则,主要采用红绿和红蓝对比的色彩配置方法,形成了如“红靠黄喜洋洋”等独特的口诀。最为独特之处是人物不分男女老少,均在脸上腮部涂上一笔椭圆的桃红,称作“开脸”。

梁平木版年画(资料图)

梁平木版年画在清代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抗战时期,梁平木版年画被带到苏、美、法等国的博物馆,还被东方艺术爱好者收藏,蜚声中外,其先后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著作。年,中国邮政还曾为梁平木版年画发行特种邮票。

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癞子锣鼓是流传于梁平民间,独具巴渝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它是以“十八癞子”为基础,并囊括了众多“梁山耍锣鼓”曲牌在内的总称。

梁平癞子锣鼓(资料图)

梁平癞子锣鼓由二鼓、钹、大锣、马锣四件打击乐组成,也可以加入钩锣、镲子、包锣一同演奏。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梁平本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同时又是农村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癞子锣鼓讲究“心、口、手”三合一,在演奏过程中,几种乐器各司其职,出入有点,轻重有度,缓急有章,不得串位、混杂,需打出“音韵起翘、轻重缓急、干净洁白”十二字要领。

年,梁平癞子锣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是破竹取丝织成竹帘的一种传统工艺制品。其以蚕丝为径,竹丝为纬织成,清代《高梁耆英集》一书对梁平竹帘便有“薄如蝉翼淡如烟,千丝万缕总相连”的描述。

传以本地盛产的慈竹为主要原料,经过刨青去节、划片启蔑、分丝匀丝、织丝成帘、题字作画等三十多道工序手工加工而成。清末民初,梁平本地民间画师方炳南首开在竹帘上作画的先例,此后,不少书画名家也在竹帘上题字作画,苏葆祯、杨济川等著名画家都留有竹帘作画的传世佳作,使得梁平竹帘闻名遐迩,成为了悬挂于明堂雅室的艺术品,长年远销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并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馈赠的礼品。

梁平竹帘(资料图)

年,在中国第五届竹文化中国竹业博览会上,竹帘作品《八仙献寿》《十二金钗》分别荣获金奖。年,梁平竹帘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的作品《溪山行旅图》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年,梁平竹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我区境内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由“抬工号子”发展演变而来,产生于生产劳动和婚丧民俗活动。

梁平抬儿调(资料图)

梁平抬儿调弦律优美,节奏高亢明快,韵辙严谨,唱词朴实、风趣、内容丰富。其根据地貌不同可分为高山调、平坝调和间于山地平坝之间风格的三种调,而根据所抬对象又可分为踏脚调、四轿调和龙杠调三类。抬工在搬运重物过程中通过吼唱号子协调步伐、缓解疲劳、抒发内心情感,具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即兴编词的特点。哼唱的调子分上下两句,前杠哼唱上句,后杠跟着重复哼唱上句,前杠再哼唱下句,后杠也跟着哼唱下句。

经过上千年的流传,梁平抬儿调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劳动号子而存在,它已经演变成了大众生活中一种随口哼唱的音乐形式。

年,梁平抬儿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