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重亮皮影艺术有限公司的朱元才在表演《岳飞大战金兀术》。南国早报记者邹财麟摄
古人曾这样描绘皮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将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技等表演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魅力。由于流传地域广阔,皮影戏形成了不同流派。日前,第八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在南宁举行,广西观众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戏,感受流传了千年的光影之美。
台前的光影盛宴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对皮影戏最生动的写照。当灯光暗去,音乐响起,被灯光照得泛黄的幕布上,人物、走兽、房屋等皮影道具依次登场,神奇的光影世界在观众眼前渐渐展现。紧张热烈的锣鼓声中,人物故事上天入地,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皮影戏那方寸小人的命运起伏跌宕。
在第八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上,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来了皮影戏《孙悟空戏斗蟠桃会》,幕布上光影交错,演员通过一张张皮影道具,在方寸间营造出瑰丽的大千世界,演绎出齐天大圣变出数个分身大闹天宫、如来佛祖祭出五指山压下孙悟空的经典故事情节,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喝彩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第一次看皮影戏,很过瘾!虽然还听不懂演员演唱的内容,但整个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年轻的观众李小姐连连称赞。“几块皮影,两三根竹棍,就能把故事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调动千军万马,传递喜怒哀乐,真是了不起。”南宁市民周先生带着孩子来观演,孩子看得合不拢嘴,大人也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只有一只眼的皮影戏偶,因为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演出时显得非常活泼生动,再配以幕后演员们抑扬顿挫的吹拉弹唱,让每一场演出都是那么别具匠心、独一无二。
台后的时光沉淀
自南宋兴起、传承至今的海宁皮影戏,有着多年的历史。因为在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均保留了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年,海宁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趁这一次展演的机会,海宁皮影戏来到了南宁,让本地观众们大开眼界。
皮影戏专场演出中,浙江海宁皮影艺术团演出了《南天国选段》,表演中的“打戏”尤为精彩。记者在后台看到,演员双手各持三到五根竹竿,一番操作如疾风骤雨,却又条理分明,既要表现出人物在打斗中的灵活身法和刀枪剑戟的舞动,又要配合锣鼓点,让外行人看了个眼花缭乱。
海宁皮影艺术团的郎章铭告诉记者,古时候的老艺人大都用羊皮制作皮影戏偶,因为牛皮革业在海宁较为发达,海宁的皮影戏偶就因地制宜改用上好的牛皮制作。用来制作皮影戏偶的牛皮经刮油、敲薄后不能留一丝褶皱,绷紧在木板上,在边缘敲上几百颗钉子,再分削成三四层,变成半透明的薄纸模样,最后才能成为制作影偶的材料。
海宁皮影戏影偶造型以“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为主要特点,绘画采取单线平涂的方式,造型整体以单手、并足为主,在全国皮影戏中独树一帜。近看这些皮影戏偶,你会发现它们独特的美。那流淌着南宋遗韵的彩绘平涂,精致细腻的眉毛发丝及少量镂刻,比工笔画更精致,看起来赏心悦目。正是这些简练、抽象的造型,以及独特的操作技巧,让海宁皮影戏被称为“世界电影始祖”,让人惊叹。
皮影戏中的托塔天王李靖。南国早报记者邹财麟摄
传承后焕发新生
皮影戏起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晋代《搜神记》中有所记载,汉武帝因李夫人死去而寝食难安,有个叫少翁的齐人毛遂自荐,称自己能招回李夫人的魂魄。少翁“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
古老的艺术因情而生。人们惊喜地发现,走过了近千年的皮影戏传承有了年轻的身影。此次展演,登台的主力大都是新生代。海宁皮影艺术团的郎章铭是个“85后”,出身皮影戏世家,已经与皮影戏相伴13载;长沙市重亮皮影艺术有限公司的朱元才,也才是20出头的年纪,12岁开始学习皮影戏的他,早已成为了当地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还有不少参与演出的年轻演员,甚至还是正在戏剧专业院校求学的大学生。他们在坚持传统演出的同时,开始尝试着用科技的手段去改革,用新媒体的影音方式去传播。
“我们的艺术团叫‘重亮’,这是我师傅的名字,而这个名字,是他的师傅给他取的,意思是希望皮影戏这门艺术,能在后人的手中传承,重新亮起来。”在讲述艺术团的皮影戏发展时,朱元才很是动情。“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传承到现在最重要就是三个字‘不能等’。金山银山难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希望大家都能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它传承它。”
为了传承这一戏曲艺术,广西也行动起来了。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演员队副队长罗苑萍告诉记者,年,他们已经安排演员向上海方面学习皮影艺术,并推出了一台《中华优秀传统寓言皮影戏》,近年来的演出受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同时,不少年轻演员也因为热爱而主动投身这一行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