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收的节庆里微笑
作者崔洪国
瓜果飘香,粮食满仓。语笑歌欢,锣鼓喧天。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在丰收的节庆里,人们在语笑喧阗中奔走相告,发自内心地用千言万语叙说着一个同样的话题,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这日子啊,像红通通的苹果,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
晋朝的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广譬》中这样描绘“丰收”,“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丰收”不仅是对年景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根植在我们古老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承中。“丰收”曾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做梦都在盼的一种景象。
远的不说,就拿我小的时候来讲,“丰收”是能够有一天吃饱肚子。那些年,平时的日子里就是腌萝卜咸菜,青菜也很少得买,偶尔大人下地忙碌的日子里,晚上回到家里,母亲擀上一盆粗面的面条,切点萝卜拌葱丝,滴上几滴老抽和香油,每人吃上几大碗,就算是犒劳了。盛面条的盆端上来,闻着那面汤扑鼻的香气,口水忍不住就流下来了,想想,怎么那么香呢!过年了,到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早上,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包两顿饺子,肉是三十年集上割回来的,稀罕得不得了。三十晚上包白菜肉的,初一早上包胡萝卜素(象征着一年素净)的。我们家人口多,母亲一和面也是一大盆,我记着一盆面和好了,母亲要累得气喘吁吁,姐姐和几个嫂子擀皮的、包的,父亲和哥哥忙着收拾屋里屋外的旮旮旯旯,准备年三十傍晚给祖先祭祀的供品,我和小伙伴最无忧无虑,在村子里的街巷里奔跑着,一同跟了大人到祖先的坟上磕头,晚上提了灯笼走东家串西家,全家那情景真是其乐融融。当时想,要是天天能喝面条,天天能和过年一样吃饺子,就是“丰收”了。平常困顿的日子里,母亲总是用这话宽慰自己和我们,“等年景好了,咱们天天喝面条,吃饺子”,现在一想起来就忍不住落泪。
后来,“丰收”就是能穿上一件新衣服。也是我小的那会,农家的日子很是窘迫,孩子多的人家,都是哥哥的衣服替下来给弟弟,姐姐的衣服替下来给妹妹,没有妹妹的,就留着给二叔三叔家的妹妹穿。母亲和姐姐、嫂子手巧,早先的时候都是扯了布,她们一针一线的缝。后来有了“蜜蜂”牌的缝纫机,就是一个家里的大件了,一台缝纫机要好几家人用。做出来的衣服就和从公社联社买来的一样,穿在身上让村里的人羡慕极了。我记着我穿的第一件缝纫机做的上衣是在一个过年的年底姐姐给我做的,草绿颜色,也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颜色,上下四个口袋,上面两个小,下面两个大,上面插上一支“英雄”或“永生”的笔,代表识文断墨,是“吃墨水的”,老人的话,“将来是要有出息的”,下边的口袋就留着放年初一早上出去给族里老人磕头的时候挣的糖块。现在想想,那时穿上新衣服,在村子里一走,还真是很神气呢!“将来日子好过了,咱天天穿新衣服”,这也是母亲经常用来宽慰我们的话。
回望过去,也是忍不住心酸。那时想想,“丰收”、“好日子”如做梦一样,是那般遥不可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丰收的好日子呢?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年6月25日,也就是32年后,毛主席回到韶山,他欢喜地看到韶山的水稻和豆类作物,被风一吹,掀起千重浪,人们从清早就在田地里勤劳紧张地忙碌着,夕阳西下,万物将息,人们正趁着夕阳晚照在有序收工。
虽还是千难万险,但春风浩荡,千山万水的阻隔在时代的巨轮面前已经是渐行渐远。伟人相信:人间已换,我们没有气馁,我们没有妥协,我们没有退让,我们坚信不久的未来一定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过去已去,未来不远,“丰收”必将会成为万里江山的锦绣图景。
如今,我们丰收了。不仅丰收了,我们还有了年年丰收的节庆。从年起,每年秋分日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农民也有了自己年年丰收的节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民群众的殷殷关怀,是党和人民给予农民朋友的崇高荣誉,也是对“三农”工作的巨大褒奖和鞭策。“庆丰收感党恩”,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省里在邹平黄山广场举办的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
有小雨相伴,正烘托了风调雨顺的节庆氛围。雨中的邹平风烟俱净,雨中的黄山广场山青水秀。入口处扎起的“庆丰收感党恩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鲜红方门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
到处彩旗招展,到处人声鼎沸。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主会场后边是演出舞台和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观众。两侧搭满了摊位,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瓜果油面菜,有长山铁棍山药,号称“博山碧玉”的猕猴桃,红通通的烟台红富士苹果,碧绿脆嫩的平度马家沟芹菜,又长又粗的章丘大葱,黄澄澄的西王玉米油,开胃健脾的阳信鸭梨醋,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一应俱全。人们来来往往,在各种摊位前留恋着,驻足着,品尝着,问询着,交易着,场面热闹喧腾。
我曾在沾化工作多年,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摊位上寻找着熟悉的沾化冬枣。瞧,在那里呢!真正的沾化冬枣,都不知是第几代了,澄黄里透着斑红,一看就能感到那种沁人心脾的爽口脆甜。一位网红正在冬枣摊前录着代言的视频,手里挥着冬枣,言语里透着真诚。
我停了下来,打问着,细看着这喜人的一幕幕。一位沾化曾经的同事认出了我,紧赶几步跑过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这不是崔镇长嘛,您也来为我们冬枣代言,来,快尝尝咱们的冬枣”,说着拿起一盒不容分说就往我手里塞,我推拒着,顺手拿了一个,枣甜在嘴里,情暖在心里。想起曾经的过往,看着乡亲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心里充满了暖暖的温情和温馨。
看这物阜民丰的场景,我们的乡亲是真的丰收了。你听:“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感党恩。恰逢党的百年华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正迈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耿店村在家业发展上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成立了“茌平县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注册资金万元,建设了育苗场、精包装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生态园、资金互助会,申注了“耿店”“棚二代”品牌,申请了“辣椒”“黄瓜”“番茄”“芸豆”“茄子”绿色食品证书”。
“寿光市洛城街道斟都果菜合作社于年10月成立,通过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档案建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叫响了“斟灌彩椒,中国‘椒’傲”品牌”。“国家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好决策,真正让咱们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儿、有奔头、有作为”。“以“让利”激发内在动力,我与村庄村民、合作伙伴并肩作战、共同致富的合作,形成养殖与服务递进的产业循环体系”。听他们发自肺腑,信心满满的述说,曾经对丰收的期盼,已然成为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描绘的绿水青山,瓜甜果香的美丽画卷。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那边的锣鼓舞蹈开场了,有雨,人们更加兴致盎然,随着歌声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随着舞蹈用手中的手机记录和拍摄着丰收的年景和喜悦的心情。
雨在下,阻挡不住人们高涨的热情,人们舞着,蹈着,唱着,因为丰收的节庆里,这雨不仅滋润着心田,更昭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今年丰收,明年丰收,年年丰收。
崔洪国,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烟台作协会员。曾在《胶东文学》《烟台日报》《滨州日报》《滨州广播电视报》胶东散文微众平台发表《场院里,那露天的电影》《老屋》《石磨情怀》《听取蛙声一片》《又见金麦千重浪》《感知两个城市的温度》《那些看云的日子》《与海阳最美的邂逅》《过年》《泉城花海》《姐姐》《泉城遇见》《列车前方到站—徐家店》等散文近50余篇。出版散文集《寻找灵魂的牧场》。《与海阳最美的邂逅》入选齐鲁晚报“青未了”优秀散文选读篇目,收录于《胶东散文年选》《清泉录—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出版《胶东散文十二家.崔洪国卷》。
壹点号风过林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