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新春客家风俗,这个特殊的新年,带着留惠州过年的您,一起云赏惠州年俗,感受特殊时期浓浓的年味儿。
惠城区汝湖镇:舞草龙
舞草龙是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据村中老人回忆,这个村子的祖辈由福建辗转迁徙到惠州汝湖镇定居,舞草龙的传统也是从福建带来。
传说龙能避邪魔、消灾祸、保平安、获丰收,是吉祥的象征,每年春节期间晚上天气晴好的时候,村里就会组织“舞草龙”活动。该习俗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城区横沥镇:上元清醮
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上元清醮”民俗活动。村民们齐聚一堂,互庆互贺,然后打醮、签符、出煞、抢“神水”、巡游……欢欢喜喜闹元宵。其中,抢“神水”是墨园村闹元宵的重头戏,该习俗已沿袭多年。
仲恺区陈江街道:麒麟舞
舞麒麟是惠州广泛流传的年节习俗,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张屋村等地尤其浓厚。
村里组建了麒麟队,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庆祝表演。村里广场上,鼓声、唢呐声响起,一头头麒麟闻声起舞,时而左右摆头,时而匍匐在地,时而腾空跃起,踢腿、舔身,神态各异。翻滚、独立勾脚、采青,热闹非凡。
仲恺区惠环街道:抬龙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是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中星居委会中洞村最热闹的日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村民都不会缺席村里的“抬龙轿”活动,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生贵子、老少平安。
根据中洞村钟氏祠堂《钟氏族谱》记载,钟氏家族迁徙至惠环有多年,“抬龙轿”风俗从迁徙至此就一直传承,从未间断。该风俗为惠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惠阳区秋长街道:二圣宫祈福
“周田二圣宫祈福”习俗主要流传在惠阳秋长周田村,是该村村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中形成的以祭祀、唱山歌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习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生活在秋长街道周田村的村民就会带着祭品来到二圣官,参加祈福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该习俗已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项目。
惠东县平海镇:摆盆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和二十,惠东县平海镇西北村和西元村都要举行摆盘。据介绍,“摆盆”被称为记录平海古城变迁的“活化石”。
每年这时候,村民各家各户就会把自家制作的各式各样的食品集中到街上展示。一双双巧手把各种食材雕刻成形态各异、精美无比的装饰品,形形色色的新奇创意让“摆盘”简直成了一场民间艺术博览会。
惠东县大岭镇:逗老爷
每年大年初四,惠东县大岭镇小布村都要举行逗老爷活动。“逗老爷”是“与神同乐”的意思,是小布村的特色年俗,已传承多年,保留了众多民间手工艺,年1月成功申报了惠东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据介绍,小布村的“逗老爷”民俗活动属于“武迎老爷”,在惠州乃至整个广东都不多见。
博罗县福田镇:舞春牛
博罗县福田镇横溪头村“舞春牛”属于民间舞蹈类,起源于年,至今有多年历史。最初在本村及邻近围村演出,后因其独特的魅力受邀到周边镇、邻近镇演出,甚至到增城、东莞各地演出,得到好评。
当时因是中秋之夜商定组成,所以命名为“舞秋牛”,后来逐渐演变为过年习俗,名字也改成了“舞春牛”,歌词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有谈情说爱的“情歌”等许多种。
龙门县官田村:做棚
“做棚”是龙门县农村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是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做棚”,是指村民搭起棚架来摆宴招待亲朋好友,搭起棚架做戏台来演大戏。
“做棚”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举行“做棚”活动当日,是村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这种“做棚”习俗在永汉、龙华、麻榨等镇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约有多年历史。
龙门县鹤湖围:上灯
每年正月十三,是龙门县永汉镇鹤湖围的上灯日,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在客家话中,“灯”和“丁”同音,所以客家人用上灯的仪式庆祝家里添丁。在这天,村里都要为当年出生的男丁举行隆重的上灯仪式。
上灯仪式上,家长们要准备祭品到祠堂祭拜祖先,跟祖先汇报家族又添新丁了,同时还有震天锣鼓、舞狮、节目表演、放鞭炮、喝丁酒等等活动。
(注: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云赏惠州年俗,让“就地过年”年味不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