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这是一首广东潮汕地区人们在中秋节吟唱的童谣,今年是难得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同庆的日子,各地的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那么当传统非遗遇上“双节”,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节日来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所以中秋节与传统非遗有着很深的渊源,正是因为中秋节的历史绵延,才有了今天代代传承的非遗活动。在年,中秋节也成为我国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之一。
那么,在中秋节人们通常通过哪些活动来庆祝节日呢?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而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比如在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博饼”,是源自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用6粒骰子投掷,以骰子红四点多寡为主决定胜负,并以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为彩名。这种民间相传的习俗在中国台湾也仍有生命力。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也有很多独具特色庆贺方式,在此不再一一例举。值得庆幸的是,直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仍然延续着之前的习俗,这无疑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而且这样的传统将继续延续,为我国的非遗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虽然国庆节并不直接和非遗产生联系,但是在今年国庆期间,也有很多与非遗有关的展览和活动正在进行。比如山东省博物馆明代服饰文化展的展出,见证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而集美食与民俗文艺演出于一体,汇聚鱿鱼、薯塔、丸子、烤肉等特色美食小吃的摊位,也都为庆祝祖国71岁的生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相信这长达八天的小长假,会让人们忘却掉上半年的艰辛与痛苦,更加勇敢的迎接崭新的未来!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在今天,国与家撞了个满怀,人们脸上的欣喜不言而喻,记得今天回家和家人们一起过节哦!最后,祝大家双节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