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夹板舞属民间舞蹈范畴,舞蹈时数十名身着青衣白云边、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个个手持云阳板,在黄罗伞盖、飞龙旗、飞虎旗、五色旗的引导下,在锣鼓和吹奏乐伴奏下,在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列队沿街行进表演。夹板又称云阳板,唐时又称拍板,“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扑(即拍手)。”一般用于大型祭祀活动及庄严肃穆的场合,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秦州夹板舞溯其源,在宋代已有记载。年,在麦积区南集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中,《男伎击拍板图》中,拍板与天水早期夹板样式基本相同。清代以前,秦州人沿袭继承了祖上打夹板习俗,久盛不衰。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顺治九年秦陇大水,六月五日扑水暴涨,冲出东关,漂溺人畜。十三日复溢入东关。”当时东关瓦窑巷、十方堂、官墙里等地灾情尤为严重,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人们把减免灾难的希望寄托给神灵,在玉泉观玉皇大帝像前许愿:每年正月初九率众打夹板到玉泉观进香。从此,每年正月初九,由东关民众组成的三架夹板队经由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至玉泉观进香。
秦州夹板舞属男性舞蹈,其形式丰富多彩,队列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夹板队”的表演过去以“架”(即一对)为单位,一“架”约50至60人不等,依人数情况而定。但有一规定,打夹板的人至少24人。这些人与打夹板的本义有关,24象征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这样的规定,显然有古代人民祈求四季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的意义。天水夹板舞吹奏的曲目主要是《太子游四门》,这一音乐原是古代的法曲遗音,体现了道教音乐中全真派的特点。在舞蹈动作上讲究旋转自如,剽悍雄壮,充分体现出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