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周朝,乃至更早,钟鼓就已应用于王公贵族的祭祀、庆典、婚礼等重大活动,且渐入民间。斗转星移,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有了今天的民间锣鼓。神农架的“三锣鼓”(花锣鼓、阳锣鼓和夜锣鼓)均源于老百姓的劳动与生活,饱含着泥土的芳香,它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情趣。“荷锄一队转山坡,冷饭凉浆树干多。开遍山花叫山鸟,锣鼓处处唱山歌”,便是清代诗人饶锡光对大山里民俗锣鼓的不尽赞美。它备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始终与劳动相伴,始终与欢乐相随。
探秘神农架之民间花锣鼓花锣鼓
学名:喜庆锣鼓
别名:打火炮、恭贺锣鼓
乐器:双鼓、钹、马锣、喇叭
神农架的“花锣鼓”被普遍应用于各种喜庆场合,以增添欢乐的气氛,人们称之为“喜庆锣鼓”,唱的歌也叫“花鼓子”歌。它渗透在神农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给人们愉悦与欢乐。
花锣鼓通俗易懂,歌师们或触景伤情,或触景生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语传情,编出各种唱词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因其顺口,可称为通俗的歌,又或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也是情爱的歌、戏谑的歌、恭贺的歌。
通俗之歌:由于花锣鼓的唱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人们都说它是“顺口溜”或“打油诗”,每首歌少则四句,多则不限,只要押韵,能把一件事说(唱)清楚即可。不过在合辙押韵的基础上,唱词编得越长,事件说唱得越清楚,趣味性越浓厚就越好。
情爱之歌:在神农架,花锣鼓是青年男女联络感情的介绍信,他们把花锣鼓当做传递感情的信匣,哪怕“隔山隔水隔大河”,也“难隔哥妹唱情歌”。而歌词大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即景生情、随心所欲编唱的,它不受任何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的束缚,人们看到什么唱什么,广为大家喜爱。
戏谑之歌:花锣鼓曲牌众多,调式不同,变化多样,演唱风格迥异。人们在高兴时用高腔、蛮腔、赞腔放声高歌,或吹牛助兴,或相互吹捧,或自吹自擂,由于唱词诙谐逗趣,往往使人们捧腹大笑,从而达到消愁解闷、振奋精神的作用。
恭贺之歌:在喜庆的日子里,花锣鼓是必唱之歌。新婚之喜时唱“洞房门前一对烛”,闹元宵时唱的是“万家团圆万家发”,乔迁开张之喜时唱“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的愿望,唱词尽显“喜”之本色。
探秘神农架之民间花锣鼓阳锣鼓
学名:薅草锣鼓
起源年代:汉代
性质:山民田间劳作时吟唱之歌
类型:文锣鼓、武锣鼓、叫歌锣鼓
神农架山大人稀,在农忙时节,历来有换工互助的习俗,大家自动汇聚起来,一家家轮流薅种。劳动时,两名艺人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唱歌,人们和着节奏紧张而又愉快地劳作,薅草锣鼓由此而来。
起源:神农架的阳锣鼓,相传源于唐朝薜刚反唐屯兵大九湖,开荒垦地时,为了鼓舞士气,敲锣打鼓扬歌说唱。将士们的田野之风传到民间,形成民间的薅草锣鼓,亘古至今,薅草锣鼓匠人一直被人们称为“唐将班子”。当今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使薅草锣鼓逐渐消失。
目的:薅草锣鼓的主要作用是指挥劳动阵势,统一劳动步伐,激发劳动热情,唤起劳动兴趣,让人们在劳动中娱乐,在娱乐中劳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劳动人们的文化素质。
唱法:作为一种歌唱和打击乐相结合的板腔结构的田歌形式,薅草锣鼓唱词均属口头创作,锣鼓匠是唱歌的主角,以对唱与合唱为主。它是由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是具有当地语言色彩和音乐色彩的田野山歌,人们把它的各种唱法统称为号子,如扬歌号子、穿声号子、鸳鸯号子等。
探秘神农架之民间花锣鼓夜锣鼓
学名:丧葬锣鼓
别名:打丧鼓、孝歌、阴锣鼓
目的:悼念亡者
类型:坐丧、跳丧、转丧
丧鼓歌是神农架的百代民风,起源悠久,以至于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源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因死人太多,终于聪明地化悲哀为狂欢;有人说源于唐自莲和尚丧妣,击鼓以悼亡;还有一种平实可信的说法,谓打丧源自楚俗,因怕野兽糟蹋死者的尸骨,故而点起篝火,集众敲鼓动歌唱,彻底达旦。由于说法不一,更给打丧歌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丧鼓歌的主要作用是亲友邻里代替死者眷属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告亡人升天,为后代祈福,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浓厚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和迷信色彩的丧俗。早先,人们把这种锣鼓称为“丧葬锣鼓”、“阴锣鼓”或“打丧鼓”。后来,人们总认为这些叫法不雅,特别是对古稀老人的悼念,含有不敬之意,所以人们才把“打丧鼓”雅称为“夜锣鼓”。
神农架的夜锣鼓内容丰富多彩,天堂地狱、山川河流、鸟兽花卉、神灵鬼魂、人生世事、古史英雄,无有而不涉。它不仅仅祈求神灵、超度亡魂、歌功颂德,它不仅是朗朗上口的歌谣,更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亘古以来,当地人们把它作为丧葬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礼仪风俗一直沿用。农架相继发现了汉族首部神话史诗《黑暗传》和中华民族文化史“活化石”《太阳经》、《太阴经》、《太阳太阴经》等古歌、木刻珍本,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宝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探秘神农架之民间花锣鼓04:03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