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河北非遗系列之哈哈腔

来源:锣鼓 时间:2023/4/13

哈腔是一种地方剧种,来自于河北的民间,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逐渐演变形成。

大约在明代的时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沧州地区的各县流行了。

据《沧县县志》记载:哈哈腔发源于盐山、庆云……

后来到了清代乾隆期间,哈哈腔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正因为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

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

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正如许多中国传统曲艺一样,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

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

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

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麻坊的部分地区。

到20世纪初的时候,哈哈腔已经进入了兴盛阶段。任丘刘清海、文安董金喜等人的玉升合班在北京东安市场演出将近两年,后来,又到天津同兴茶园演唱。

从这之后,哈哈腔曾经多次进人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沧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庄等地的哈哈腔子弟会,半职业班社也很活跃。

哈哈腔乐器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三大件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间吹打乐的特点。其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小抬杠

哈哈腔表演手段极其的丰富,它既能表现出帝王将相的豁达、也能表现出才子佳人的文气,亦能表演俚俗纷争的精彩故事,每个行当都有着自己的表演特点。

如:文小生儒气十足,文雅潇洒,相貌端庄,一副风度翩翩美少年,而武小生却是英俊威武、年少气盛、活脱脱一个俊俏小将军。穷生则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怜相的落魄相。

再比如同是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稳庄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犹如隔壁端坐房中的闺秀;花旦的表演则动作轻快,手脚利落,机灵活泼,性格外向,喜怒形于色,活生生一位敢爱敢恨的红颜。哈哈腔的服装和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相同。

哈哈腔的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

开始主要演明物生活戏,如《小年过》、《检姓》等,以后连步能演明较大型历史故事戏。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来的。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锣鼓。

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

哈哈腔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流水板是核心板式。

哈哈腔各行当唱腔大体相同,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同调,唯旋律稍有区别。

哈哈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唱词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旬落于板上

腔的唱词是7字、10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

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

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所以流水音板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资料来源于百科

图片来自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