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恩施乐享文旅#
宣恩县境内居住着土、苗、侗、汉等14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有了共同的习俗、文化,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达成了“美美与共”的认同和认知,构筑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保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到浪漫宣恩一趟,
好好欣赏一场非遗展演吧!
截至目前,宣恩共有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热情奉献,以点带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了解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非遗传承
源远流长
宣恩记忆
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成立于年9月,是由宣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创办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社会文艺团队,也是全州唯一一所集三棒鼓、薅草锣鼓、耍耍、滚龙连厢、八宝铜铃舞、土家十姊妹歌、高腔山歌、土苗绣花鞋垫、木雕、金钱板、宣恩灯戏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服务机构,现有人。
成立以来,传习所先后被授予恩施州首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宣恩县非遗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中心、新时代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等荣誉。
1「非遗传习所」永远跟党走近两年来,传习所自编自演非遗文艺形式的节目达40多个。其中,年10月,传习所志愿服务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的“非遗唱响鄂西南”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在湖北省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现场路演答辩角逐金银奖。
2「非遗传习所」的责任与担当①
保护非遗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灯戏,是宣恩民间戏剧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停演后,40多年来无人问津,濒临失传。
在这关键时刻,传习所忠实履行职责,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灯戏抢救工作,聘请85岁高龄的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董兴林,历经多个日日夜夜,将沉寂40多年的灯戏剧目《三婿争婚》之《公堂判婚》重新排练复活。
②
制定培训机制
培养文艺人才
传习所先后聘请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李忠和、土家十姊妹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李美珍等6名非遗传承人为授课老师,组织开展了土家十姊妹歌培训班、宣恩民歌培训班等;
年,传习所成员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民间艺术大师1人,州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0人,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22人,其中,黄俊被省总工会表彰命名为“荆楚工匠”;罗义杰被文旅部表彰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
年5月,县委组织部批准建立了“宣恩县非遗暨民族文化人才工作室”,设立有“三棒鼓”“薅草锣鼓”“耍耍”“土家绣花鞋垫”“木雕”“宣恩灯戏”等11个非遗及民族文化工作站。人才工作室现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44人。
③
弘扬与传承
宣恩非遗发扬光大
此外,传习所被省内各大高校邀请做非遗宣讲、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达20余次,还吸引了包括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武汉传媒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调研团等高校来宣研学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年8月22日,“中南民族大学宣恩县非遗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中心”在传习所挂牌,为宣恩非遗注入了新活力。
3走进「非遗传习所」相关活动①
抓住平台
展示民族交往成果
在“两会”“三赛”“四节”等宣恩县文旅活动中,传习所组织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参与宣传演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三交”成果,近两年来共展演各类文艺节目43个,参演艺人0余人次,观看人次达20余万。
②
“五进”活动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传习所组织非遗志愿服务队以“三棒鼓”“滚龙连厢”“宣恩耍耍”“高腔山歌”等多种传统文艺形式进社区、进景区、进福利院、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以《滚龙连厢誉九州》电教片为蓝本,开展县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民的“三对”活动,辅导基层民众7万余人次,近两年下乡共演出余场,观看人数达15万余人次,辅导乡村文艺团队50个。年9月,传习所组织表演的民间舞蹈《打起连厢乐欢天》获“文化力量·民间精彩”恩施州第三届社会文艺团体展演三等奖。
③
勇挑重担
创新春节文艺活动
年、年春节前后,传习所组织上百人的民间文艺演唱队伍,在“兴隆老街开街”庆典和“非遗展演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中,演出25场,展演各类非遗节目72个,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达65万余人次。
宣恩县非遗文化犹如一树树红艳艳的石榴花,绽放在浪漫宣恩的山水间,日后必将结出红彤彤的石榴果,激励宣恩各族儿女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编辑|肖玮
审核|刘淼
签发|田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