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是流传于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永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多事之地。由于战争之故,民众中历来就有习武的风气。节子舞最初也与这里的军事活动和民众习武有关,舞者使用的节子最初应是一种类似刀剑枪棍的兵器,这在今天纯属节庆娱乐,打节子中仍有许多击、劈、砍、搏、回旋等行武动作。
据《河西志》记载,西夏末年朝廷有一名抗元武将因受奸臣陷害被流放到了今赵定庄村所在地。当时赵定庄村的西南边与少数民族游牧地相连,经常受到掠夺和烧杀。这位将军本来就是抗元主战派,对其深恶痛绝,于是他将赵定庄村的青年们组织起来,教他们习武,操练阵法来抗击外族人的袭扰。当时武士们在将军的指挥下手拿木棍,摆出诡秘的阵型将来犯之敌打的落荒而逃。后来西夏被元朝灭亡,但是赵定庄人却把这精湛的武术和诡秘的阵型世代流传了下来。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他们手中的木棍变为了长二尺四寸,两头一边系红绸一边系绿绸,在棍子的两边各打了三个眼,每个眼串上四个方孔铜钱,棍身上漆上朱漆,并给这个棍子起了个名字叫节子,将武术和阵行的演练称之为打节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赵定庄节子舞。由于受元朝影响,打节子时所穿的服装除身着一身武士装外,还在身上加了一件类似于蒙古族的无袖羊皮夹袄,上面还有蒙古族特有的花纹。在打节子的动作中也出现了左右跳跃的蒙古式摔跤的步伐。
每逢节庆之日,赵定庄的青年们就拿上节子,穿上武士服,到开阔地上打起了节子,节子的两头不断在武士们的手、臂、腿、脚等处上下左右前后有节奏的敲打,使节子上串的铜钱嚓嚓作响,让人有种精神振奋之感。节子舞表演时阵型中有一个当地人所称“膏药匠”的人,是整个队伍的灵魂所在。他左手举着盏带把的名叫“膏药网子”的灯笼,右手拿着把拨浪鼓,站在队伍的中间或是前面用鼓声打出的节奏来指挥整个阵型的变化和打节子的快慢。灯的指向就是队伍行进的方向。节子舞在表演时,节子上的彩绸随着节子上下翻飞,再加上变幻莫测的阵型和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让人看了听了尤如身临千军万马的战场一般。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