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校尉营关帝庙前人声鼎沸,在气势恢宏的锣鼓声中,传来一阵阵的欢呼与掌声。挤进人群,只见一排大小不一、种类丰富的锣鼓依次摆开阵势,配以擂鼓者生动传神的表演,场面极为热烈壮观。这场精彩纷呈、激动人心的表演,展现得就是年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山西鼓乐艺术。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在《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中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不仅“铜头啖石”,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还具备“飞空走险”的能力,黄帝一时之间难以与之抗衡。后来,黄帝得到了名曰“夔”的奇特野兽,“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蚩尤在“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中被降服。
这里的“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像龙、凤、麟一样虚拟的形象。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而成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体现了人们古老的动物崇拜。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种原始崇拜意识也影响着锣鼓文化的深层内核。在山西锣鼓类型中的“瞪眼家伙”最早便是用于敬神祭祀、天旱求雨等活动,锣鼓手在擂鼓时需要赤着身体,以示虔诚。在临汾、洪洞一带,也流传着关于尧王的两个女儿在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时,当地百姓都会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并相互竞赛的传说。
由此可见,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以及图腾等元素,对于喜好热闹的中国人而言,这种久远的文化演变至今,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锣鼓是黄河之魂、黄河之骨与黄河之情在三晋大地上最本质的物化表现,威风锣鼓八面威风,响彻神舟;绛州锣鼓沉淀千年,表达丰富;太原锣鼓源于民间,奏响世界……
山西作为鼓乐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几乎每个县都有敲打锣鼓的传统表演形式,一部分地区甚至有着自己的鼓种、鼓谱,其中王宝灿家族的山西鼓乐艺术影响广泛、传承久远,王宝灿先生更是被誉为“中国鼓王”。
山西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总体风格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见长。山西鼓乐艺术主要以鼓为主,如大鼓、堂鼓、扁鼓、小堂鼓等,辅之有锣、钹、锸等,通过敲鼓边、击鼓心、打鼓帮、顶鼓腔、磕鼓环、搓鼓锤、磨鼓钉等各种技巧打出惊人的气势,其作品具有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是一种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的表演艺术。
每一个亲临现场感受过这门艺术的人,无不深深地为这气壮山河、闻声十里的气势所折服。
为使山西鼓乐艺术得到更好地延续与发展,王宝灿传承家族先辈王梅霖、王玖皋两代人的鼓乐艺术精髓,携同女儿王晟及外孙女黄雪茗继承先人遗志,孜孜以求,不断对山西鼓乐艺术进行创新与传播。
传播的途径除了表演之外,还有参加各大剧院、图书馆的讲座和“双百进校园”等活动。在传播时,传承人王晟从来不是单一地讲述山西鼓乐艺术,而是会结合多方面的传统艺术一同介绍中华文化的魅力。“艺术从来不是单独出现的,每一种表演其实都是文化艺术的综合。”王晟说。
此外,王晟还发现直播教学与表演能够更直观地让人接触到山西锣鼓的魅力。自从在直播平台开设账号以后,便有天南海北的私信不断发来,询问和了解关于山西锣鼓的文化与渊源。对此,王晟对于山西锣鼓的传承有着极大地骄傲与自信。“当我们还在母亲的腹中时,心跳的律动便一直伴随着我们,所以人们对于节奏的喜爱是天性使然。这也是山西锣鼓得以延续长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晟说。
因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形式的便捷性,山西鼓乐艺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