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畔波涛涌,
秦晋犹听鼓子声。
形似威龙腾霹雳,
势如猛虎露峥嵘。
金鞍紫绣轻罗舞,
玉勒红霞翠冠缨。
浅步香尘随入画,
云山腔韵醉心情。这是我最近出版的《非遗吕梁》一书中,对“柳林鼓子秧歌”的描述。近日在柳林首届红枣文化节上,我又一次欣赏到了非物质遗产柳林鼓子秧歌。我认识鼓子秧歌是从黄河旋鼓开始的。那是年8月,我到柳林任县委常委。在柳林背靠香严寺的一层层的窑洞式宾馆的院子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伙小青年们在练鼓,除了后排大鼓是小伙子外,打小鼓的全是清一色的姑娘。原来他们都是柳林宾馆的服务员,业余时间在练习黄河旋鼓。把鼓用皮带固定在腰间,还能自由旋转,这样的鼓我还是第一次见。旋鼓既能平打,也能竖打,边打边舞,鼓槌和红绸随黄河波涛飞舞,演绎着黄河的宽阔澎湃和急流涌动。据说,这黄河旋鼓的前身就是柳林鼓子秧歌。快到春节时,黄河旋鼓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我们欢送柳林黄河旋鼓队赴京参加全国“龙潭杯”比赛,结果荣获一等奖和道具创新奖。提起柳林旋鼓,我就会想到吕梁日报摄影记者刘三奴那张在黄河滩上拍的黄河旋鼓照片,一片红色的鼓舞后面那汹涌的黄河波浪。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我看到了传统的柳林鼓子秧歌,那是三交镇组织的秧歌队。三交镇就在黄河岸畔,是“中国红枣第一镇”。三交古镇曾为兵家必争之地。李自成当年曾于此地东渡黄河北上,留下了吞吐历史烟云的闯王寨。年2月红军东征在此地强渡黄河,拉开了北上抗日的序幕。周恩来莅临此地,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刘志丹将军在三交战役中血洒疆场,英魂长眠于此。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战胜炎帝之后,位居中原盟主,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与他逐鹿中原。蚩尤长得铜头铁额,能啖石为粉,飞走天险,口吐大雾能遮天,挥动两手便能飞沙走石,双脚跺地而能震天动地。他率领八十一个弟子进犯中原,个个兽身人语,力大无穷,黄帝屡战屡败。黄帝想了许多破敌之策,均无济于事。一天,风后娘娘来到中原,对黄帝说,她有破敌之策。风后娘娘告诉黄帝,要破蚩尤必须造擂鼓,黄帝听后,依言行事,即以空心树木作框,牛皮蒙鼓,击之声闻五百里。逐鹿大战中,黄帝用八十面擂鼓,连击几次,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遂致蚩尤神力挫失,被黄帝擒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黄帝统一中原,就用鼓来祭祀。至今三交鼓子仍是用空心树木作框制作鼓,仍保留了原始鼓的粗绌形态。柳林三交鼓子就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丰收或喜庆之时打起鼓来,扭起身子,逐步演变成现在的鼓子秧歌。三交鼓子秧歌以其锣鼓而闻名,素有“黄河擂鼓响秦晋”之说。表演时秧歌队中有一半以上队员身挎鼓子,手持大锣、大钹,边走边打,锣鼓喧天,因为是以鼓子为主要演奏乐器,故名“鼓子秧歌”。每到正月或重大节日庆典就是鼓子秧歌的活动时间,参加闹秧歌者,除唢呐与锣鼓队外,余下人各扮角色。装身子的手持各类道具,全副武装,男女老少头上插着红黄绿等各色鲜花,额前戴着缨花,花间束一圆镜,光彩照人,显得十分精神;有的头戴各类面具,扮成各种神话传说人物和历史人物。秧歌队大体分为伞头、乐队、锣鼓队、舞蹈队四部分,大型的还有彩旗队。秧歌队一般由五六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其中有半数左右的青壮年男子拿着打击乐器,具体有一尺二寸战鼓四十面,大锣两面,铙钹两副,小铰子二十对,另有唢呐二至四杆。其实,现在的三交鼓子秧歌队伍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人数。秧歌队是在伞头刷子的指挥下演奏。鼓点节奏有两种,一种为单环,在跑场子或场地使用。另外一种为双环,在秧歌队行进中使用。三交鼓子秧歌以擂鼓为主,往往几十面鼓齐声擂响,声调简单,节奏慢悠,铿锵有力,气壮山河,犹如黄河的漫天大浪,风格古朴浑厚,豪放激烈,显示了黄河汉子们雄浑坚毅的气概。我曾经在我的小说《清河流淌》中,写到过鼓子秧歌。当黄河岸畔的小山村修通公路时,老百姓打起了鼓子秧歌来庆祝,以表达他们激动欢快的心情。自从年我调离柳林,至今已有13年没有再看到过柳林鼓子秧歌了。红枣节的第三天,我特意来到柳林体育场来观看鼓子秧歌,意念中感受到一种气势越来越逼近。果然,远远就听到一队雄壮的鼓子声,仿佛黄河壶口的声浪,从县城方向浩浩荡荡开了过来。一头的白羊肚毛巾,蓝白相间的坎肩,斜挎腰间的鼓子,甩动着金穗的伞,舞动着的彩扇,舞中有鼓,鼓中有舞。舞者刚劲潇洒,鼓乐宏大高亢,犹如黄河浪涛排山倒海而来,惊天动地,震人心魄,整个体育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梁大智来源山西农民报,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