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光州潢川俗语追根玩呜哇

来源:锣鼓 时间:2025/6/19

光州城里城外,有些老年人看不惯青年人那些花枝招展的行为时,常常会说他们在——玩呜哇。玩呜哇是一句俗语,含有以下几种意思下:

1、说某人或某些人该做的正事没做,却做了些与正事不相干,还可能有些影响的事。比如:农忙时节村民都在忙于收割麦子,某(些)人放着麦子不收割,却在田头用杂草烧野豆。这个人就被视为玩呜哇,烧杂草对收割的麦子来说存在潜在的风险。

2、某人做一些存在风险的事,或其他让人叫不上名字但有风险的游戏(运动)。比如:一个人为了习练少林梅花桩,竖起很多木柱,便于习练。当别人不知道这是干啥时,就会被认为是玩呜哇,因为存在从梅花桩掉下来的可能性。再比如玩杂技的人爬高上低的就是玩呜哇。

3、称那些自己不想参与还有些花样的群体活动。比如,某人不想去舞狮子玩旱船,就会说:“我才不去跟那些人玩呜哇,男男女女的,锣鼓敲得叮叮咚咚响,吵人。”

玩呜哇据说源于一种孩童游戏,有个传说来自明代的重庆知府刘绘。

明代中期,光州城南有一大户人家刘老员外,曾经在朝廷当过太仆少卿,后告老还乡,在城南购田置地过起员外生活。刘老员外的儿子刘掌柜无意仕途,在东关开米行、跑码头,一心做生意。所以刘家在光州算是有钱有势的大户。刘老员外最大的喜事是他快六十岁的时候才得孙子,而且这孙子出生的时候比正常的孩子要重两三斤。

刘老员外视孙子为家里的第一八经宝,取名惠儿,寓意老天爷惠顾刘家给个大胖孙子。娇生惯养是肯定的。惠儿长到三四岁时,块大有力气。在家里翻墙能拆窗,上房能揭瓦,关在屋里能把桌子四条腿拆了当剑耍。因为是老员外的掌上明珠,谁也不敢管教。七八岁送到私塾读书,第二天,先生不收了,他把戒尺折断好几把。没办法,请先生到家里来教,俩月气走三秀才。

就在刘家为这孩子的读书发愁的时候,他家米行的吴先生毛遂自荐来教惠儿。吴先生是刘掌柜两月前去扬州卖米贩盐时在淮河滩救下的一秀才,年龄有三十多岁,自述是去南直隶赶考在淮河里翻了船。被刘掌柜救下后就寄住刘家,帮掌柜记账当账房先生。听说刘员外为孙子读书发愁就应了这差事。

吴先生到了书房看到屋子里摆满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经、史、子、集,再看看身旁的胖大孩子。就请在书房门前挖个水池,再堆一个土丘,再找两三个同龄的孩子一起学。老员外心想,你是来教我孙子读书的,挖水池堆土丘干啥,还教其他孩子,这不是不干正事吗!但又不便于明说,只要能教好孙子,自己家也不在乎多几个孩子,就按先生说的办。

就这样吴先生开始教惠儿。因为是在家里,老员外时不时地就来偷看他怎样教的,每次偷看的时候就看到先生带着惠儿这几个小孩在土丘边和泥巴玩,天天如此。但每天晚上问孙子学得怎么样,孙子都说学得很好,而且还背诵如流。

直到有一天晚上,刘员外实在憋不住了,问惠儿:“孙子呀,你跟先生怎么学的呀,我咋看到你们几个娃娃天天在跟先生玩泥巴呢?”

惠儿说:“爷爷,我们是在跟先生玩吴洼。”

“玩吴洼?啥是玩吴哇?”老员外惊讶地问。

惠儿答道:“就是先生和我们比谁做的泥碗碗大,甩在地上炸的口子大,大的赢,小的背书。先生说他小时候就是用泥碗碗赢了好多书,把书背下来的。“

老员外一听,又问:“那就是说我孙子总是输才背书的吗?“

惠儿撅着嘴说:“是的,爷爷。我还是没有先生的力气大,甩的没他甩得响,一输了我就要背书。不过我能赢那几个屁孩,我一赢,先生就让我当先生带他们背书,可开心了。就是我赢不了先生”接着做了发狠的表情,“我好想赢先生呀,爷爷。”

老员外似乎明白了什么,笑了笑说:“孙子以后肯定能赢先生的!”接着又问,“那先生为什么把玩泥巴叫玩吴洼呢?“

“我们也问过先生,先生说这泥巴做的碗碗是他教我们的,把泥巴挖个洼凼,就先叫吴洼。”惠儿答。

就这样吴先生在刘家做了两年私塾,还劝刘老员外把孙子的名字改为绘,长大后能为刘家绘锦图。

刘绘长大后终学有所成,嘉靖十四年中进士,还出任过重庆知府。后来得罪了权臣夏言,被排挤出京城,告老回光州。在光州,常常和友人相聚时,总会提到童年往事,先生跟他玩的吴洼。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指导孩童一起玩吴洼。

就这样,玩吴洼慢慢地就在光州传开了,本来的意思就是先生应该教学童习文断字,却放下这些不教,和孩子一起玩泥巴游戏,看似不务正业。在俗语形成的过程中含义也丰富起来,因“吴洼”只是口传,没有人计较怎么写,传的时间长了,就成了象声字“呜哇”。把一切与该做的正事没做,却做了些对正事不相干但可能有些影响的事都唤着玩呜哇。

还有一种说法是,玩呜哇具有农耕生活的属性,也就是光州乡下常见的——盘泥巴哇哇。据说是农民在农忙季节收割庄稼时,闲暇之余,在田间地头,以泥巴为玩具所做的一种休闲游戏。就是将揉好的泥巴捏成碗形,用力扣在地上,炸出口子。几个人一起玩时,可以赌输赢,根据口子大小,互补缺口,先赔完泥巴的人就算输。当人们在抢收抢种的时候,有人玩泥巴哇哇,显然有点不务正业。

盘泥巴哇哇,学名打哇呜,本来叫哇呜,潢川口音有倒装现象,把哇呜说成呜哇。打呜哇更多是表示游戏的名称,强调的是玩,所以就成了玩呜哇。有些地方称为摔泥巴、摔泥泡。

这种游戏会不会勾起在农村生活的人童年的记忆?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农村的孩子几乎都玩过泥巴哇哇。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玩呜哇的回忆!玩呜哇很自然地成为了俗语。

小潢河南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