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来这里,一睹南宋宫廷音乐的活化石

来源:锣鼓 时间:2025/7/22
源于南宋宫廷的富阳鼓亭锣鼓,是省级非遗项目。11月30日下午,位于富阳鹿山街道谢家溪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谢家溪鼓亭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正式开馆。谢家溪鼓亭锣鼓非遗馆采用实物、图文、视频等形式,动静结合,生动展现“南宋宫廷音乐的活化石”鼓亭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传承保护情况。00:59在谢家溪鼓亭锣鼓非遗馆门口,由36人组成的谢家溪村鼓亭锣鼓队,为前来参加鹿山街道非遗传承暨文化挖掘工作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展演鼓亭锣鼓。谢家溪村是何氏家族聚居地。何氏先祖可追溯至宋建炎年间太常博士何太原。何氏族人随宋室南迁,徙钱塘、富春,其中一脉定居谢家溪村。据了解,鼓亭锣鼓,又称细乐锣鼓,原系南宋宫廷音乐,专供皇亲国戚宴请助乐之用。元兵南侵,宫廷乐师流落民间,古亭锣鼓随之传入富阳,谢家溪村便是主要传承地之一。鼓亭锣鼓由古亭和乐队两部分组成。古亭,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三层四角亭。亭高二三米,一米见方,四周飞檐翘角、回廊曲栏,整体造型类似宋代皇宫的角楼。亭子前后开门,两旁开窗,四个亭角分别垂挂角灯,中间是圆球形宫灯。亭门口有匾,书“武城遗风”,柱上皆有联。二层竖立匾,写“集大成”。制作古亭的材料颇为讲究,亭架采用的是粗细均匀的紫竹。古亭四壁饰以绢、绫、绸等高档材料,并精心裱糊。整座古亭集竹编工艺、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于一体,堪称竹制工艺品中的上品,显示出富阳竹编工艺的精湛水平。乐队,分全副(72人)和半副(36人)两种。乐队以丝竹乐器为主奏,有打击乐、弦乐、弹拨乐和吹奏乐四大类。演奏曲目有“大花鼓”“三百子”“乾坤镜”“分狄”“背疯婆”“和番”“水漫”七个,整套演奏需2个多小时。鼓亭锣鼓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鼓亭锣鼓的运用,通常与宗族祭祀、村落求雨、元宵上灯时节等祭祖迎神的仪式场合有关。乐队出行时,古亭固定在两支竹竿上,犹如一顶华丽的花轿。在乐队的伴奏下,两人抬着古亭,随着音乐或进或退、或颤或停,动作有致,舞姿优美。进入表演场地后,古亭置于中央,乐队围于四周,敲敲弹弹,吹吹拉拉,乐曲之悠扬柔和如轻纱薄雾、清流细泉,悦耳动听。有据可考,民国三年(年),在乡贤何涛的资助下,谢家溪村成立“古亭会”乐队。年,乐器毁于战火。年,谢家溪生产大队重建古亭锣鼓民乐队。年,谢家溪村古亭锣鼓民乐队获富阳市首届民间梅花锣鼓大赛金奖。年,在古亭锣鼓非遗项目传承人申屠阿江的努力下,谢家溪村扩建乐队,并以紫竹为材料重制一座“古亭”,现展陈于谢家溪鼓亭锣鼓非遗馆。目前,谢家溪村鼓亭锣鼓队拥有队员36人(其中年纪最大的80岁),经常参与文艺汇演、文化走亲活动,并多次在省市展演中获奖。“宋韵文化在富阳打下的烙印,最惊艳的便是鼓亭锣鼓。”富阳文化学者、鹿山街道文化挖掘工作专家顾问团团长王小丁建议,要传承精髓、推陈出新,延展表演形式、丰富文化内涵,让鼓亭锣鼓这一江南丝竹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