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是日军为中国游击队量身定做,而且仅用于中国战场的军事设施
一般用砖头和木头搭成,造价低廉,又高又大,又薄脆,如果用炮轰击,保证会一炮轰上天。
一般配十几只支步枪、一挺机枪,极少数配掷弹筒。
欧洲战场的堡垒,要塞之类的混凝土设施——暴露面积小,火力强,扛得住重炮,配备重机枪,成群设置,形成火力网……
日军炮楼相较于这种设施基本上属于大炮的活靶子。
可是,当时的游击队,就算集合一个县,一个市的力量,也找不到一门炮。
河北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陈列着一门游击队自制的“榆木大炮”——树干做炮身,掏空内部嵌铁管,外面用铁丝加固,即使如此简陋,都已经是当时游击队不可多得的重要火力。
是的,寿命短,能力有限,还不可多得,就这实力,没必要问为什么。
另外,炮兵是个技术活,即使八路军正规军有炮也没有那么多人会用,炮弹用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
举个栗子: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3万人,共享一门连跑架都没有的迫击炮,全集团军一共三发炮弹,林彪需要亲自下令开炮,打完后,红军通过,赵章成受到毛泽东亲自送他“神炮手”称号。
这只剩筒子连炮弹都没有的炮,一直跟着不识字的炮兵赵章成走完长征,来到抗日前线。八路军时期,赵章成任炮兵连长,手里一共四门迫击炮!
中国士兵都是放下锄头就上战场的农民,认字的凤毛麟角,不可能操炮(赵章成是冯玉祥的炮兵,这个很特殊,冯玉祥钱多,培养了一些炮兵)。
连会使用地雷的民兵都少。填药,挂弦,拉弦一系列计算和操作,不是每个解放区能实现的。
比如胶东地雷玩的很溜,那是因为山东解放区不仅有文化,还有工业基础在那摆着。
抗战后期,解放区培养的有文化的小孩长大了,才解决了炮兵来源的难题。
多说一句:迫击炮是打野战用的,打炮楼要用平射炮——加农炮之类。
造炮是个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活,还有炮弹等等问题……
在整个八路军历史上,也只在胶东造过1门平射炮(35毫米榴弹发射器),没实力量产。
既然游击队没有炮,鬼子炮楼就变成一副“我就喜欢你看我不顺眼,还干不死我的鬼样子,”
日本人完成了工业化,两军对战相当于一战军队VS封建军队,日军的猖狂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弱智。
这种高大的像瞭望塔一样的东西只是个核心工事,是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它具备很多功能。
炮楼有围墙,围墙有射击工事,围墙形成的院子里有房子、生活设施和仓库等等。
围墙外有宽壕沟,如果有水源,甚至会灌水成为水壕,形成护城河。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城堡一样的设施。
这还没完。
在壕沟的外面有地雷,
有5到15米左右厚度的铁丝网,枝杈等障碍物,密集程度以人无法通过为标准。
可以想象一下马路中间5——15个绿化带那么厚的区域遍布铁丝网,如何穿越?
电影《燃情岁月》里有一个场景:一战时期兄弟三人中的老三穿越敌军铁丝网,挂在铁丝网上无法挣脱,就像他家牧场里挂在铁丝上的小牛一样嚎叫,被敌人从容射死,他哥只能看着……
剪断铁丝网之类的创意就别出了,不要想着拿个钳子剪一下就过去了。铁丝网内布置了绊发雷,手榴弹等,一碰就炸。
铁丝网的外围米甚至几百米空地划为警戒区——所有民房、树林、草丛、庄稼都被烧毁,没有任何遮蔽物。
跑楼里的日军会对周围的地形做射距训练,把周边摸的一清二楚,只要听到声响,哪怕是夜里,估计出大概位置,抬手就是一枪,打的特别准。
相邻两个炮楼之间的距离,以机枪能互相支援为标准——如果一个炮楼受攻击,你会感受到两侧炮楼加上攻击炮楼的三面围攻。
炮楼的驻军,最少的是半个班,最常见的是一个排,至少13支步枪配一挺歪把子机枪,少数地区有掷弹筒,这火力对八路军和游击队来讲就是是压制性火力。
炮楼各个地区都不一样,有简单的,也有更复杂的,只要把吊桥拽起来,基本上就是装备了机枪和掷弹筒的缩小版古代城堡。
中国是农业国家,闭着眼都能想出来,炮楼在稀稀拉拉的分布着茅草屋,土胚房的中国农村是怎样一种强大的军事存在。
白天攻击炮楼,等于送死:
必须先冒着三面炮楼的步枪、机枪和掷弹筒的火力输出;
在密集火力有效射程内,狂奔通过最少米的开阔地;
排除地雷,破坏掉外围的铁丝网和障碍物;
接着排除地雷,越过壕沟或者泅渡过大水沟,
再攻破外墙,这时候,才能看见炮楼本尊。
在此期间,步枪瞄准,机枪扫射,掷弹筒轰击不停……
不用想了,基本上来多少死多少,跟电视剧演的完全两码事!
游击队打炮楼,都在月黑风高夜,2个小时突袭,然后迅速撤退,如果不撤,一旦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根本撤不回来。
这时有必要说说八路军和游击队的装备水平。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游击队之歌》的歌词体现出的是游击队悲凉和贫弱的无奈。
每一颗子弹,都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打了胜仗,弹药损耗过大,缴获远远不能弥补,那是要写检讨的,严肃总结经验教训!
年,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打了3个月,一举打掉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此战,个团,在整整3个月里,
平均每个团消耗子弹不到2万发,
平均到每个战士身上不足10发。
平均10天开枪一次。
“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完全是被逼的。
早期八路军打靶训练只发三粒子弹。
游击队情况更差,有网友说家里老人参加游击队时:游击队只有七人,两枝枪,十五发子弹,两枚手榴弹。
很多抗日武装,武器完全是拼凑的,能把子弹射出去就很不错了,
年8月22日,八路军成立时,下辖三个师——师、师、师,每师人。
师全师的武器数为: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挺、花机关和手提枪68支、马步枪支、驳壳枪/手枪支、马刀2把、刺刀把。
平均3人才一把步枪,平均多人才能配一把刺刀。
子弹就是这么少,弥补消耗全靠缴获——八路军有兵工厂,基本上是纯手工作坊。子弹产量供应全军都困难,别提制造复杂的大威力武器了。
所以,一般的八路部队,基本不具备能对抗炮楼的武器,不光是没炮,连炸药都很少(除了主力部队有足够当量的炸药包),游击队连破坏炮楼围墙都费劲。
而且武器缺乏保养,打出一两发子弹就卡壳,没有刺刀,没接受过正规射击和刺杀训练。
最严重的时候,部队人均只有4发子弹,打光就彻底变成冷兵器部队。
白刃战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必须说几句刺刀,因为白刃战是八路军打仗的一种主要攻击方式)。
当时八路军有个外号,叫“三枪八路”——八路军三次排枪之后必定发起冲锋,和敌人近身以命相搏。
聂帅回忆:抗战初期,我们和日本人拼刺刀,一直都没有什么优势。假如三个日本士兵背靠背站着,那我们十个八路军也讨不到便宜。
大约死伤比例1:7,白刃战一般是3个八路军对战一个日本兵,日本兵也经常取胜。
年,张鼓峰日苏冲突爆发:有一个惊人的数字让人大跌眼镜:在刺刀战中,苏军死伤人,日军死伤4人,死伤比例约为28:1。
当时只有主力部队能练刺杀,但中国的工业基础根本生产不出刺刀,全靠缴获,中国装备好的部队才能列装抗战大刀(实战比刺刀差——抗战大刀全长0.88米,三八大盖上刺刀1.66米)。
由于中日军队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一直到抗战后期,我军才有“资格”拼刺刀。
八路军主力部队战场的战斗力差距也很明显。
从年到年,八路军有34万人——但历年负伤和牺牲的总人数高达人,加上被俘、失踪的战士,总战损高达30万人以上。
平型关大捷,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突袭日军辎重部队,很多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身上压根没有带枪),而我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骨干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此战,歼灭日军0余人,我军伤亡余人(这两个数字有很多论证,各执一词,不过不是重点),“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
如果伏击的是--0人的日军野战部队,那我军的损失会极其惨重。
那问题来了:既然日军战斗力有如此碾压性优势,为什么还要修炮楼,直接大扫荡,直接一举歼灭岂不是更好。
鬼子也是这么想的,也做到丧尽天良,对八路军及根据地发起无数次清乡,扫荡。
但结果很尴尬——八路军越打越多,八路军化整为零,潜伏在大小村庄,根本无法消灭八路主力,还顺带培训出了大批的游击队。
但是,应该看到八路军化整为零也会损失惨重,很多高级干部身边人员很少,经常参与小规模战斗。
平均每名八路军牺牲,就有一名团级干部,远超正常比例。
按照一个团0人算,伤亡太大——干部有文化,(普通士兵基本上不识字),战斗能力和战斗素养是非常宝贵的战斗资源。
鬼子的屠杀,淫掠惨绝人寰……百姓心向八路,日军在哪,明天到哪,八路军都掌握,而鬼子埋没在人民中像个瞎子一样,感觉到处都是八路,却又找不到。
鬼子大部队一来,八路迅速进山,影都找不到。
大部队扫荡杀掉各种百姓,军属,抢夺财物妇女……但对八路主力和游击队有生力量伤害不大。
鬼子不可能时刻保持大规模集结,一旦散开队形,那就开干。
如果出动的日军在几十人规模,甚至几人规模,出门散个步都可能人间蒸发。
游击队没有子弹进行训练,如何能做到“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
那就是贴近了打,50米都嫌远,藏在庄稼地里、芦苇荡里,甚至化妆贴身,和敌人挨近到20米,甚至10米,乃至于几米的距离发动伏击,几乎脸贴脸的瞄准射击,这就是你死我活的距离,这才能做到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开枪之后,压根不等第二枪,举刀就砍,因为距离太近,冷兵器反而更有效——这是游击队的战术,需要百姓的极度配合,以及远高于日军人数的兵力才可以做到。(八路军一般用一个团或者一个营人以上打鬼子一个小队50人)
八路军正规部队的枪米才能打着人,所以一般对战时,两军距离不到米,日军武器射程和射距在—米就有效击中(三八大盖米),八路军趁着日军换弹药时间直接冲过去拼命!
日军很闹心,大部队出去,连八路主力的影都看不到,小部队分散,分分钟就有被干掉的危险。
所以,战斗力远高于八路军的日军用炮楼缩紧包围圈,反而被八路军给“包围”了,出门收粮都战战兢兢的
我军平型关战斗总结中说过,日军补给靠运输,千里之外运粮食,肉蛋,人力,马力都有……
年以后日军运输线被打烂,运输补给已经不能保障前线,连关东军都开始“市场化”买粮,富饶东北之外其他地区,不是收粮就用武器弹药换粮(抗战末期),要么直接抢,屠村……
所以,如果泛泛的去说鬼子战力和补给,各种资料好像总有冲突,有出入,其实结合二战局势,有几个时间点,会很清楚看出:侵华日军把日本彻底打穷了,自己也更加穷凶极恶。
好了继续说炮楼
从战力上来比较:只有机枪和手榴弹的八路军,一个大营(五个连的营)都不一定能打的下来十五人驻守的炮楼。没有重武器,靠人多没用!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多田骏,提出了“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彻底扼杀八路军渗透,并大力压缩游击队空间,进行地毯式扫荡。
多田骏的炮楼标准,就是用最低成本建最多的炮楼。
炮楼之间用电话线通信,只要通信发生问题。日军就会开一个装甲车查线。这种外号“铁王八”的脆皮车,也就一炮就能上天,日本帝国主义的装备就是这么拉垮。
但是八路军的装备更差。这种铁王八用重机枪钢芯穿甲弹就能打穿。可惜我们没有。反器材步枪也能打穿,我们也没有。
大家就这么互相对付着。
在说怎么打炮楼前,先插播偷袭电话线狠招,这东西经常被八路军、游击队在深夜里,摸出来,然后揉啊揉,弯来弯去——导致电话线虚连(就是里面断了,外面看不出来)
只要不是铁王八出来溜达,只要出现人,单个的,几个的,直接用冷枪干死,干完就跑。
鬼子真是气的要死,怕的要死,修电话线需要一点点排查,行走线路固定,正仔细排查呢,直接被弄死了,这种死法的日军很多。
其实也不用觉得多田骏有多智慧,这个策略是蒋介石的德国顾问早就提出的“堡垒政策——用密集的碉堡群对苏区包围,缓慢推进,一边推进一边造堡垒。
他对蒋介石说“苏区不过五万平方公里,保持每天前进两里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调集了11个师一边造堡垒,一边缓缓推进,“进得一步即守一步”稳步推进,步步为营。军行所至,立建碉堡,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
当年红军博古,李德提出以“堡垒对堡垒”——红军造的堡垒是泥土加木架子,蒋介石用的是水泥。
蒋介石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炮,飞机三维立体的轰击堡垒,三四十架飞机轮番轰炸;用德国进口的普伏式山炮、野炮和口径的重迫击炮轰击红军阵地、堡垒。
红军损失惨重。
一位战士发牢骚:“捣啥鬼呀!我们一夜不睡觉,做一个堡垒,人家一炮就打翻了!人家的水泥堡垒,我们只有用牙齿去咬……
蒋介石徐徐推进,每天只进一两公里,然后马上开始构筑堡垒工事,站稳脚跟后第二天重复操作……红军被迫长征。
所以,国民党军防区的日军炮楼很少,只要有炮,这种炮楼都是摆设!
如果八路军和游击队但凡有多一点的重武器,绝大部分炮楼就立不起来。但历史没有如果。
实际情况是:鬼子炮楼质量对八路军来说,已经足够多,足够坚固和日军硬碰硬,简直是在送死。
。
根据史料记载,日军炮楼用数量巨大有的区域密集到,炮楼之间的距离甚至还不到一支箭的射程。
最小的封锁区,中间的空隙小到“一支枪都能打穿”这样的包围圈如何生存?
任由日军这么修建炮楼,游击队将被活活困死!
怎么办?
你简直无法想象八路军、民兵,老百姓配合打炮楼的办法层出不穷,打的鬼子脑瓜子嗡嗡响,真的是嗡嗡的!
1、控制水源
炮楼“势力”再大也要吃饭喝水。
炮楼囤积着大量粮食(抗战初期)。
对于远离水源的炮楼,八路军和民兵就封锁水源——有的埋地雷,有的给敌人的水井里面搅大粪(水井地点选择很有讲究,不是在哪里打井都冒水的),有的倒进去剪碎了的头发,有时候是毒药和巴豆……有时甚至让河流改道。
……
游击队每天晚上,去炮楼外面喊话。
炮楼周围的地形,鬼子早就都预瞄好了,什么角度什么标尺射中什么地方,基本上都
做好训练了,在夜间,听到有动静,一枪过去,基本八九不离十。
所以喊话,要找到死角,告诉鬼子,你别睡踏实了,我一直在关心你——扰乱军心,消耗弹药,消磨意志。
有地雷的埋地雷(这是技术活不是全国普及的,冀东地雷战,还有胶东的根据地具备这种文化底子),
有的把屎涂在敌人的围墙上,
有的把死去的阿猫阿狗仍到炮楼周围,壕沟,水沟里,臭到感人肺腑;
有的晚上装神弄鬼,喊话,哭,唱歌。
有的去抢给鬼子送给养的大车(前面说过鬼子运输基本就是人力,骡马,鬼子机械化首要保障前线)。
有的给炮楼里面交的米面掺上磨碎了的沙石。
总之,只要能让炮楼里面的敌人不痛快就行。
炮楼里的日伪军,基本上整天都打扫卫生,淘井,挑米里的石头,到各村里面去打村长保长,总之一天也安生不了。
连子弹都没有的土八路和游击队虽然拿这个土围子堡垒毫无办法,但是各种办法层出不穷。
虽然十几个鬼子出动也是一股凶悍的武装,但八路军可以放冷枪,就是那种只要你弄不死我,我就不投降,我就去找一切办法干死你——拖着一队鬼子在山上转悠了一天。今天干死一个,明天干死一个半,后天干死俩,慢慢磨死鬼子。
结果是:很多日军被逼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弃炮楼,求助大部队来接自己离开。
2、麻雀战
在井冈山时期,贺子珍和朱德妻子伍若兰这俩姑娘就参与过这种活动,别人正打得热火朝天,她们带着男女老少放鞭炮,敲锣打鼓,经常出其不意,吓得“人家”心惊肉跳,在当时还是很管用!
十年以后,八路军也组了锣鼓班子,白天睡觉,晚上过来敲锣打鼓。
(躲在枪打不到的地方,虽然前面说过鬼子有射距的训练,但时间长了,八路军总能找到子弹死角)
本来精神就高度紧张,每晚都折腾,时间一长,鬼子开始神经衰弱,疲惫不堪。
八路军不仅打鼓,还经常往铁桶里扔鞭炮,叮叮咣咣的相当吓人!但是不真打!
但谁都不敢保证这次是真打还是假打,10次里有一次真打,一旦干翻炮楼收获非常大。
日军高层一开始也认为:游击队绝对不可能打下炮楼,在炮楼内囤积了大量粮食和弹药,以减少补给次数,降低八路军袭击运输队的概率。
但是很多炮楼被各种莫名其妙的办法给干掉后,日军减少了炮楼内的弹药储备,等用的差不多了才给补充,不给游击队任何缴获机会。
3、青蛙战
用大小生物作战红军时代就有过战例,比如彭德怀打赣州时候,用过几十头牛烧尾巴,冲击赣州城外铁丝网。
人类的发明总是因为想省点劲儿,打鬼子的青蛙战是受到上面战法的启发。
八路军每个夜晚锣鼓喧天太累了,后来就有老百姓捉来青蛙。
把胡椒、辣椒抹在青蛙的舌头里,摸黑把青蛙扔进据点外的壕沟里。
被辣椒刺激的青蛙,会大叫一整夜,覆盖掉周围的很多动静——那动静就是著名的“呱噪”,我因为某些原因,听过晚上很多青蛙齐鸣,彻底不用睡觉。
鬼子听的可是几十上百只被辣蒙了的青蛙,近距离挣命大喊大叫,睡个屁!
如果睡,八路摸到炮楼底下怎么办?
弄不好炮楼里的鬼子不被打死,也能被青蛙给喊死。
4、“摆摊儿整烧烤”
选准风向,用半湿不干的柴火稻草做底料,撒上干辣椒!或者特别刺激的东西扔进去烧,然后让风吹向炮楼方向。
这东西靠谱吗?80年代,东北辽宁闹蚊子,一个工厂家属区熏蚊子,居民都是平房,所有人6:00都从家里出来,在空地上,人人参与点艾蒿!整个一大片平房笼罩在浓烟里!那熏得!
9:00烟雾散尽回家睡觉,至少睡着之前,听不见蚊子叫!
你可以想象一大堆男女老少,大黑天整这么多东西连烧带烤,找好风向使劲熏。鬼子是不是得跑出炮楼在院子里好好趴一晚?闹不闹心?
这方法八路军正规军也用过。那次可有点猛!
年9月23日,八路军师发动榆(社)辽(县)战役,公路沿线日军据点密密麻麻排列着。
管头据点是其中的“硬骨头”,地形有利,工事坚固,易守难攻。
我军猛烈进攻也无济于事,而且鬼子不要脸!开始施放毒气。
3天3夜管头据点岿然不动,主力只能悄悄撤出……
29日再次猛攻管头据点。
这一次,神炮手赵章成出现了(前面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他)
迫击炮进入管头据点东面高地,居高临下……因为迫击炮本身威力小,对藏在碉堡里的日军无可奈何(日军也有水泥碉堡,他们绝对不是傻子)。
赵章成灵光乍现:他改装炮弹,把炮弹内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填满辣椒面,一共制作了20发“辣椒炮弹”。
为了增强效果,老赵将发射阵地推到距敌米处,亲自设定射击诸元,4炮齐射,20发“辣椒炮弹”飞进日军据点。
炮弹炸开后,刺鼻的辣椒面瞬间弥漫开来,到处都是红茫茫一片烟雾,看起来非常恐怖。
刚刚使用毒气弹的日军,看到不断靠近的红雾,再闻到刺鼻的气味,害怕了。
这是毒气弹!
吓得屁滚尿流地逃出了丝毫无损的碉堡。
离开碉堡的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全军覆没。
这一路,4座庞大坚固的碉堡群,被彻底拔除。
5、内部瓦解
找胆大心细的游击队员冒充“良民”,给炮楼送掺巴豆的粮食;
策反伪军当内应,给水缸里投砒霜,效果都很好。
伪军都是当地人,谁都有亲朋,鬼子扫荡和屠杀,经常淫掠妇女,不管哪里都会发生,好看的带进炮楼日夜轮,要死不活的时候,直接杀了……再去抢。
有的地主,富户能花大价钱把自己被摧残的女儿换回来,但一辈子就废了——不光没
人要,而且身心留下巨大创伤,有的自杀,有的进山,活者的基本都人不人鬼不鬼……
杀父、夺妻、绝户之恨,让百姓舍命帮八路军,也让一些伪军实在看不下去,暗地里叛变。
日军吃饭时轮值放哨,被策反伪军在值班时放下吊桥,无视游击队越过壕沟,直冲炮楼一锅端。
在完全没办法破坏炮楼的情况下,我军曾用策反打下多个炮楼。
对于大量炮楼来讲,这只能算少数成功的例子。
打下一座炮楼,游击队迅速拿走战利品,立刻组织拆毁,连拆毁都纯手工——相当费劲。
抗战后期,河北某地集中半个县的民兵武工队和县区武装打了一个歼灭战,消灭一小队鬼子和伪军,缴获的子弹只有几百发,参战的武装平均每人分不到两发。
这种“亏本”战斗是要写报告反思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八路军装备水平有多令人心疼!
6、土坦克,
土坦克这个东西是一个大车,前面堆上湿的棉被和泥土,起防弹沙包的作用,中间要掺三层湿棉被,才能勉强的抵挡子弹,机枪的子弹还挡不住。
但是它能有效挡住手榴弹的碎片,在土坦克掩护下冲到炮楼围墙的下面,挖掘墙基、埋炸药,这是子弹死角,鬼子会扔手榴弹,土坦克对弹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7、想不到的办法
有一夜之间把整个村子百姓全部转移到山里,日军来一看,全村人都不见了,这里成了无人区,征不到民伕,收不到粮食,连喝水都费劲,炮楼存在没有意义了,只得撤走。
游击队集中了县大队,三个区小队和三十多个村的民兵在路上打伏击……
8、最惨烈一种就是硬碰硬了
在年攻占孟县的过程中,八路军缴获一门92式步兵炮(非重炮),
只要4~5发炮弹,就可以毁灭炮楼,八路军用不到一年时间,发射多发炮弹,摧毁了80多座炮楼,成了炮楼的噩梦!(这是特例,)
谁还没有个暴脾气呢?但是打完了也就没有了,星星还是哪些星星,炮楼还是那种炮楼,存在就因为它还很好用。
炮弹太珍贵了,使用每一发炮弹,都要层层请示……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疯狂报复,修筑大量碉堡群,准备把八路军困死在太行山上。
这里需要说明下:迫击炮无法水平攻击坚固目标——炮弹在炮筒前端装入,一旦放平,就无法击。
迫击炮使不上劲儿,突击队只能拼死强攻,牺牲巨大。
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要赵章成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迫击炮攻克碉堡。
赵章成的控炮技术极好,迫击炮到了赵章成手里就是大杀器。(老赵曾经在迫击炮基本垂直方向发射——88度,打破了迫击炮仰角世界纪录)
赵章成带着从六大军区抽调的10名迫击炮技术尖子组成攻坚小组,日夜专研……他成功改造了迫击炮,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只能曲射的火炮,改成可以平射了!成了碉堡克星——等于创造出了一种新大炮。
而他使用的零部件,居然是高粱秆,拉火击发迫击炮(类似小孩玩的拉炮)
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
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进行改装。
这款当时八路军普遍使用的82迫击炮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备步兵炮的完美气质,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一次战斗中,一发炮弹直接打进碉堡的机枪眼里!
在打一发炮弹都要上报最高指挥官的时代,赵章成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兵王,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
长期以来,游击队很难打下炮楼,日军也很难消灭游击队,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互相都无法奈何对方。
到了八路正规军使用平射炮作战,日军的炮楼就不行了……
日军炮楼越难打,越坚固,单兵战斗力越强,越说明鬼子很无奈——日军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人数众多层出不穷,装备极差的游击队,逼得装备如此精良日军要靠修炮楼自保。
中国战区成了日本的沉重负担。日军要压制抗日武装,就要增大兵力,但日本的国力让这个计划彻底成为了梦想——日军被人民战争的海洋给牢牢的拖在中国的土地上,缓慢的失血。
聂帅曾做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日军占领个村庄,大概可以征收到0万元的补给,但是维持占领这个村庄,要消耗一亿元的支出。
日本从中国抢一块钱,自己要消耗5块钱,侵华战争成了赔本的买卖。
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彻底打穷了日本。
年日本颁布“白米禁止令”成年人口粮定量降到克,而且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
年因为抢了东南亚的粮食,情况有所好转,
年又急转直下,
年基本揭不开锅了。
年,迎来了小男孩,和胖子!迎来李梅燃烧弹,火烧东京50万人!迎来苏军俘虏60万关东军。
碉堡里的鬼子不敢出去,带足一次任务的口粮和弹药就“自我隔离”了。
抗战后期,窝在炮楼里吃土豆的鬼子都快饿死了,再加上八路军围点打援,外面掐断补给,里面冲不出去,不断地袭扰之下,搞得日军疲惫不堪。
从年开始,鬼子干脆明码标价谈条件,小股鬼子撤退就留下一半装备再滚,中队撤退就把轻机枪和子弹留下,人滚蛋。
日军有些部队一年下来也没死几个人,机枪,子弹啥的全没了。
到抗战末期,饿到发狂的日军开始扒拉地里的高粱,都不去壳就和着野菜煮着吃。
日军狼狈,生活窘迫,已经到了这种田地,开始更加走极端,更加穷凶极恶!疯狂屠杀,年,年各地屠杀的时间、地点,人数就不在这里列表了,表格太长。
年8月15日以后,日军也还有屠杀……这是一群丧心病狂的魔鬼。
总体来看,中国以极弱的工业,用大量农民组成的士兵,拿着糟糕的武器打赢了这场战争。
中国的军事家,谋略家们的超水平发挥激发了全中国的战斗力。
消耗日军的人力、物力和意志力,让日军彻底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日军纷撒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法形成合力,一个个小部队仅能自保。
尽管有大炮,装甲车,士兵训练有素,但是他们找不到我军主力;
尽管碉堡坚固,但是晚上根本折腾不起;
尽管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和道路,还是会被包围乃至断粮断水。
汉奸伪军是他们的队友,既要依靠,又经常靠不住,即使没有太平洋战争的惨败,日军也撑不下去了。抗日战争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农业国与工业国家的发生的举国大战,也是唯一一次农业国成功逆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