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热闹非凡,形式多样的演出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其中,非遗项目土沃老花鼓一队50人各亮绝活,大锣铿锵,小锣悠长,口噙鼓清脆……队伍的正前方,一位七旬老人正在卖力弓着腿、比划着手势,指导着队伍变换步法队形,美轮美奂。他就是土沃老花鼓第四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祁学德。
土沃老花鼓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土沃人,祁学德从9岁起开始向老一辈艺人学习土沃老花鼓,他天资聪颖、禀赋极好,深得精髓要领,并用60余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地将其发扬光大,成为土沃老花鼓传承第一人。
A9岁开始学花鼓,一打就是60多年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是集打、唱、跳三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20人到50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作为老花鼓的起源地,数百年来,土沃村里各种大型活动,老花鼓都要“出场”,声势浩大,演员众多,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在农村一带很有影响力,很多艺人都为能打两下老花鼓而自豪不已。祁学德从小就对老花鼓耳濡目染,有着一种天然的迷恋。“以前那会儿真是红火,村里有不少花鼓艺人,还有很多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师傅。我的父母当年也都是花鼓能手,我经常趁表演的时候在边上看他们打花鼓。后来,父母发现我很感兴趣,九岁那年,就让我跟着村里有威望的盖凤祥、郑大兴、陈文明等师父学打老花鼓。”回忆起往昔土沃老花鼓的峥嵘岁月,祁学德眼里泛着柔光。
也就是从9岁那年开始,老花鼓就深深融入了祁学德的生命里。小的时候,一放学他不像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地玩游戏,而是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在师傅那里学花鼓,不厌其烦地一点一滴地累积技能。长大后,农闲的时候他也没有丢弃幼时的梦想,随时随地琢磨着花鼓招式,那时候,花鼓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大乐趣。
鲜为人知的是,祁学德还是当地的一名村医。初中毕业后,医院当了一名厨房帮工,工作的同时跟着一位老医生学习医学知识,村里谁有个小病就会找他帮忙看看。即使为全村老小的健康忙得团团转,他依然忙里抽闲打花鼓。
“你可别小看这东西,其实学起来需要的可都是功力。”祁学德说道,“以前正月初一、村里庙会、八月十五,只要过节,老花鼓就‘咚哧咚哧’,可热闹可有气氛了。现在表演少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只有过年还能聚拢到一块儿,平时都在外地打工。每年元宵节,花鼓队员都不得不换一半新人,又得从头教起。”
今年,祁学德71岁了。凡事都讲究缘分,祁学德这辈子注定了与老花鼓结缘。60多年间,他前30年在场上打花鼓,近30年在场下指导新人。他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土沃老花鼓的“金字招牌”。
B能唱能打还能做,他入选第四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年,土沃老花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载入《山西省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批入选项目。年,《土沃老花鼓志》将土沃老花鼓的历史渊源、动作队形、人物造型、服饰道具、锣鼓曲调、代表传承人等一一记载。文化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山西省45人入选公示名单,土沃老花鼓传承人祁学德榜上有名。
土沃老花鼓集打、唱、跳三部分为一体,祁学德最大的能耐就是样样都擅长。大锣、小锣、大镲、小镲、口噙鼓,没有他不能驾驭的;“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等表演队形他都了如指掌,他吸收了前辈的技法精华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土沃老花鼓历经岁月淘洗而历久弥新。更让人敬佩的是,祁学德虽然年过七旬,却完全没有墨守成规的俗套与迂腐,他带领的花鼓队总是与时俱进地推出新词新曲,表演主题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演变,古老的花鼓艺术在现代社会同样熠熠生辉。
聊天中,正好看见祁学德编词的手稿:“三月里桃杏花儿开,下种的日子已到来……”这词与生活贴切,满是生产民俗的味儿。他这般倾心于老花鼓,连年轻人都佩服:“祁叔呀,总是变着法儿发扬土沃老花鼓,比我们年轻人精力还旺盛!真是厉害!”
更难得的是,祁学德还会自己做土沃老花鼓的服装道具。土沃老花鼓是本土的传统非遗项目,随着现在服装道具的不断演进,老式衣服渐渐落伍了,这可让祁学德一时间作了难。思来想去,最后他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根据花鼓传统服饰做样衣,然后再送到厂家批量生产。主意一定,祁学德和老伴高瑞花就开始琢磨新式花鼓服饰的样式,正好老伴高瑞花有一双难得的巧手,老两口一边翻阅研究资料、一边切合实际摸索,还扯上花布,成了半个专业裁缝。一遍遍画图纸,一遍遍研究面料,甚至针脚、接口等细节都关照到了。终于,制成了具有土沃老花鼓独特韵味的服装,让土沃老花鼓能够一如既往地进行原汁原味展示。不仅打老花鼓的演员们穿上看起来养眼,就连服装厂的人都觉得设计够专业。
逢年过节,大儿子祁国强、二儿子祁富强带着妻子儿女回来看望他老两口,一家人团圆之际,也不忘将服装道具穿戴整齐,打上几通花鼓。真不愧是真正的花鼓人家!
C孜孜不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大伯,祁老师在哪住?”“啊,这就是祁老师。”近几年,土沃村这个偏居一隅的小村子,时不时会迎来一批衣着时尚、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来寻找祁学德。这帮年轻人是山西省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他们的出现,让这个村子和土沃老花鼓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这些大学生,本身学艺术的,功底着实是不错。学起来很快,只要教几个来回,跟一般初学者比起来,那招式打得就很接近标准了。越多的人愿意学,就对咱老花鼓的传承越有好处!”祁学德略显兴奋地说,“非遗确实有很多门道,我希望他们回去能够进行传扬!”
不过祁学德很清楚,非遗从娃娃抓起最好。年4月,在乡党委、村两委的支持下,祁学德带着土沃老花鼓走进了土沃中心学校。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很快就有近50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成了第一批学员。“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学得非常快,十多天的工夫就打得像模像样。”提及这些学生,祁学德很有成就感。祁学德说,目前,第一批学员已经升入初中,但他们并没有中断花鼓学习,而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地学花鼓精髓,将花鼓打法尽可能地做到极致。“今年,又有一批新的学员在跟着我学,我觉得这是咱土沃老花鼓传承的一个有效的新方向。”而且土沃小学还组建了一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老花鼓队伍,这支队伍组建以来,参加了不少演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时光荏苒,岁月增添,但祁学德对老花鼓的热爱不减,他尽心尽力,把多年的手艺、老花鼓的绝学,耐心认真地教给年青一代。这些年,祁学德悉心培养了二十多个土沃老花鼓艺人,如今个个都是能上大台面的“把式”了,他们还多次去外地进行文艺展演。去年8月,山西省首届艺术节展演在太原举办,祁学德又带着土沃老花鼓演出队一行20多人。“那次展演咱们晋城总有四个演出队伍,精彩的表演引得省城人民一片叫好。队员们深深感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老花鼓的传统文化价值,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省非遗研究院的人还带我去太原大剧院观看表演,我看了觉得表演非常震撼,就想让我的二十多个徒弟也都去看看,没想人家居然同意了,那次大伙儿都很高兴。”祁学德有点儿兴奋地说,“那次大家的兴致特别高,我觉得这是来源于对土沃老花鼓的自豪感,这对咱老花鼓今后的传承发展也是很好的激励。”
如今,土沃老花鼓声名鹊起。而祁学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学打土沃老花鼓,让这项非遗永久传承下去。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