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胡琴介入淮剧声腔,产生拉调,逐渐形成淮剧的文场,才七十年的历史,但淮剧锣鼓(武场)校文场的历史却久远得多。
在苏北民间,无论乡村、集镇、逢节庆都有锣鼓演奏,如民间歌,打花鼓、狮子舞、玩麒麟、舞龙灯、荡湖船等还有灯会、庙会、神会等,名目繁多,锣鼓点子及演奏形式千姿百态。
由于民间锣鼓音乐活动频繁,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锣鼓手。淮剧锣鼓就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历史上,淮剧与徽剧、京剧同台合演之际,除了吸收表演程式和武打套路之外,徽剧、京剧中用于配合表演和武打的伴奏锣鼓也被一并地吸收了过来。这些伴奏锣鼓一部分保持了原来的状态,点子名称也沿用旧名,另一部分伴奏锣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使其更适合淮剧特点。淮剧锣鼓博采众长,既有它的特异性,又有它的丰富性,无论是在伴奏或配合表演,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锣鼓程式,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是淮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