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京剧,我或许是有点发言权的。
最早听戏,是在爷爷家的电视里,当年央视还没有戏曲频道,一套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开戏。依稀记得《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铡美案》以及几部现代戏是最常播放的。我就是这么认识了脸谱和行当,时年四岁。
小时看京剧,并不太懂很多意思,只是喜欢热闹。最爱看的是《坐宫》那样的西皮流水,或者《三岔口》《挑滑车》这样的武生应工。直到有一天,听到马连良先生的老录音,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韵味,至此深深为这门雕琢了两百年的艺术折服。
我也遇到过很多同学朋友,都认为京剧不好听,太慢了,看不懂。我总是觉得,或许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沉浸其中的契机,需要一个认识这门艺术的窗口。
就我的经验来说,京剧的美在于极致化的细节,以及严苛形式与技巧上的再创新。这些东西经得起各种方式来考验和推敲。比如时间流逝、观众的口味变化,甚至——让舞台暗下来。
此前国家京剧院上线了一出特别的剧目。我们知道《三岔口》里的一折“摸黑开打”是京剧史上的绝艺,戏中武生、武丑要假装在黑暗状态下对打。但应该还没有演员尝试过,真正在暗光状态下上演这出戏。
12月25日,在天猫华为盛典当中,王佩瑜、李小川等京剧名角与华为终端设备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众多独特的京剧欣赏体验。其中就包括一起看这出暗光下的《三岔口》。在华为Mate40暗光拍摄与动态追踪能力下,观众可以和几位大师一起欣赏这折闻所未闻的武生戏。
咱们也就此机会聊一聊,科技时代如何复兴京剧的至美。那种美酝酿在细节里,在韵白转乘中,在腔调宛然处,在一个个动作千锤百炼的配合里。
这个过程中,需要信念的力量,也需要技术的帮助。而很多人,很多技术和产品,正在努力展示京剧的魅力。
一如《三岔口》里的任堂惠,披星赶月无光照,只为当年旧故交。
黑夜荒村两英雄:《三岔口》美在何处?
先来说说《三岔口》这出戏吧。
或许有朋友会问,“摸黑开打”我们都知道,但真的在黑暗中开打,有这个必要吗?戏中两位角儿不就是努力在灯下模仿“模黑”吗?
这里就有些细节可以挖掘。《三岔口》这出戏,讲的是三关上将焦赞被发配。途中行至三岔口,夜宿旅店。赶来救焦赞的任堂惠,与店主刘利华发生误会,在黑夜中搏斗了起来。这才有了著名的“摸黑开打”。
事实上,这出戏很早就在北方花部戏中流传,道光年间,著名的庆生班已经有上演《三岔口》的记载。民国时期,谭鑫培先生对这出戏进行了极大改良,使其成为谭派武生代表剧目。
至此,《三岔口》的武生戏已经经历了百年发展,被无数次打磨。戏中武生武丑不仅是要模仿黑暗中不能视物的效果,还需要同步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跳跃、翻腾、躲闪、攻击动作。这些动作需要与场面桌、同场演员高精度配合。很多动作在台上甚至来不及凭眼观察,而是必须依靠肌肉记忆与合作默契来完成。
(非华为设备拍摄)
但在正常的舞台光源下,观众视角里很难发现这种细节,也不会了解演员在背后下过多少辛苦。毕竟两百年的京剧史中,不会有哪场戏是微光演出的。
好在时代变了,在技术升级的时代中,观众有了真正欣赏黑暗中“摸黑开打”,将演员功底、默契与细节锤炼尽展无遗的机会。
都说工夫在戏外,而这段戏,也需要一点戏外的科技硬工夫。
神目如炬照分明:Mate40,影像武生
在京剧行当里,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翻腾武生。《三岔口》就是一出短打武生的代表剧目。而这出暗光《三岔口》里还有一位关键角色,那就是华为Mate40系列,他应工的是——影像武生。
在暗光下看戏当然很难,但Mate40系列却可以凭借超感知徕卡电影影像捕捉能力,来让观众看清楚台上的一举一动,演员极限环境下展露出的功底与默契。
武生上场,讲究的是动静结合。静要亮相漂亮,身形潇洒;动要灵活利索,招式分明。而华为Mate40系列在记录暗光《三岔口》时,也展现了动静结合的影像能力。静要能在暗光看清,纤毫毕现;动要能捕捉行云流水的动作,不出一点虚影。
在暗光拍摄方面,华为Mate40系列的电影镜头传感器尺寸达到了惊人的1/1.53,感光能力出色的同时,让暗光拍摄进光量更大。无论是黑夜中搏斗的无的放失、还是刀锋从头顶鼻尖削过,仅差毫厘的险象环生,华为Mate40系列都能一一记录,把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给观众。
(华为Mate40拍摄)
而在动态捕捉方面,华为Mate40系列不仅拍摄效果清晰,并且始终能把快速移动的演员定格在画面中央。这是因为采用了AI拍摄功能,利用强大的端侧AI算力,实现视频拍摄中实时化处理的AI身形识别功能。从而让广角画面实时裁切放大,实现镜头自动动态跟随演员。
除此之外,Mate40系列还搭载了独特的激光对焦传感器。支持黑暗状态下的精准对焦,确保视频拍摄不会出现虚焦现象。并且在XDFusion硬件实时视频HDR功能的加持下,可以实现暗光拍摄下的画质更优,高光不过曝,暗部有细节。
这一整套影像工夫,其实非常复杂。设计软件、硬件、传感器等等步骤,就像戏剧演员讲的是手眼身法步。每一个都要强,每处都不能错。但最终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整体、令人惊奇的美。
角儿在台上如此,Mate40系列在掌心亦然。
往来多少锣鼓事:重识国粹之美
说来惭愧,虽然我感觉自己是个京剧爱好者,但依旧记不清上次是什么时候去剧场、戏园看戏了。繁多的工作下,只能打开APP听两段戏,权做排遣。
然而我也知道,这种模式下是很难欣赏到京剧真正美感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听见戏文,看见山膀,却无法照见舞台上一点一滴的,百年磨练的美。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或许技术进步才是让艺术焕发新生的途径。
电视时代,我们国家推出过著名的“音配像工程”,让大量传统京剧剧目“复活”。而网络时代,又该如何让京剧之美焕发新机呢?
华为Mate40系列合作国家京剧院上线的暗光《三岔口》,或许构筑了一场别样的尝试。在这场活动中,观众不仅能看到突破常识的舞台挑战,还可以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小川、王珮瑜、著名演员斓曦一起,通过华为Mate40超感知徕卡电影影像,感受京剧艺术的点滴细节和独特魅力。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正在给网络与智能时代,跨越屏幕的京剧体验带来一系列新的变革契机。
比如说,如今的京剧剧场往往很大,身临其境的观看效果不如戏园子的时代。但在Mate40系列的帮助下,观众可以在很远的距离看清台上的种种细节。例如台上上演着《霸王别姬》中经典的虞姬舞剑,身处台下的宋小川老师用华为Mate40拍摄了虞姬身段,凭借着30倍变焦,华为Mate40能轻松定格远处的画面。而华为Mate40Pro和华为Mate40Pro+更分别支持5倍光学/50倍数字变焦、10倍光学/倍数字变焦,可以说Mate40系列是与肉眼搭配,共同欣赏舞台艺术的利器。
再比如,透过手机的微距摄像头,京剧可以在网络时代建立与观众间的全新观看体验。活动中,借助华为Mate40的2.5cm超级微距,观众可以看到梅兰芳大师在年上海演出时穿过的“虞姬真金绣裙戏服”。其上的秀纹与工艺,在华为智慧屏的智慧通话功能与高清画质加持下,可以说是跨越百年纤毫毕现。
再举个例子,如今京剧的名家名角各在一方,想看同台竞艺并不容易。但在华为智慧屏与手机的分布式技术,多终端体验加持下,京剧名角儿隔空互动变成了可能。基于华为设备的全场景联动,不妨成为未来戏迷们的全新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科技与艺术的区别在于,科技往往需要更新,但艺术却更加恒定。但这两条看似不同的道路,却又能经常发生碰撞。比如很多在时间中浸泡的艺术,都可以在科技的滋润下重焕光彩。
从敦煌到唐曲,从音乐到戏剧,暗光《三岔口》是华为终端与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结合,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最后一次。中华国粹之美,需赖我辈有为。
这正是:
黑夜荒村两英雄,神目如炬照分明。
往来多少锣鼓事,赖有科技见倾城。
下台鞠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