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黄花开,歌郎下山来
打动锣和鼓,惊动众客来
一二三四五,进地把人数
多则五十个,少则四十五……
众位客们莫在意,听我说个古怪并稀奇
楼上哪有牛耕地,喂猪哪有人在骑
茅草开花结成米,鸭子下蛋孵成鸡……”
「川北薅草锣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北薅草锣鼓是广泛流传于
四川北部山区农村的
群众性民间文化
俗称“打锣鼓草”
“薅锣鼓草”、“撵锣鼓草”
其中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
在年,川北薅草锣鼓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北薅草锣鼓演唱程序
按照一天劳动的过程
分为七个部分
分别是牵线子、扎盖子
安五方、说正文、耍歌
尾歌、办交接
·薅草锣鼓·
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开,一人敲着锣,一人击着鼓,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为劳动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敲锣打鼓者多为地方有知识、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敲锣者称"歌郎",打鼓者叫"联手"、"同路"。·薅草锣鼓·
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薅草锣鼓改编舞台曲
薅草锣鼓将民间文化与音乐
融入艰苦的劳动中
不仅能保证劳作的进度和质量
还可以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劳动的愉悦
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也是历代先贤为后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编辑丨王翠菊编审丨安桂英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