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在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距今约有年的历史。泗泾十锦细锣鼓于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文化体育服务所)获得“泗泾十锦细锣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十锦细锣鼓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在演奏时,一个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以短锣鼓点板后,就能拿起丝竹来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在乐器运用上,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点板着落处不同,从而能敲出不同的音色、音质。锣梗、鼓梗的敲头,通常用木质较重的材料,这样发出的声响短促而沉闷,符合十锦细锣鼓节奏感鲜明的特点。特别与众不同的十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用槌赶头敲奏,音质效果别具一格。
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追溯得久远。古镇泗泾北宋时期形成村落,名为会波,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传统民间艺术兴盛。元宵灯会、清明社戏、端午竞渡、七月十五庙会、小青班、打唱班生意丰隆,丝竹之音,锣鼓之声不绝于耳。
十锦细锣鼓是泗泾地区“阳春堂”吹打班的保留曲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传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年后,十锦细锣鼓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演出过。年,区文化馆同志听说泗泾镇有一个民间古乐团,便去探访,无奈演奏者年事已高,记不住曲谱,幸而后来泗泾镇文化站干部在洞泾乡的一位老艺人家里发现一本光绪13年的手抄本曲谱——曲如山海。找到曲谱后,又在泗泾请了曾经演奏过这首曲子的老艺人对那时的学习者进行指导,才终于让这块艺术瑰宝得以重见天日。此后年年都有演出,并在两届长三角传统民间音乐展演中获得好评。参与这些演出的是松江民间古乐团,这是一支将近30人的队伍,以泗泾镇原来演奏者的传人为基础,又吸纳了松江其他地区的优秀民乐演奏者。
作者:刘东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