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在张家界,无论社区还是居民,都会请一至二套围鼔班子,热闹几天,有“无酒不成宴席,无鼓不办节会”之说。
张家界围鼔主要器具张家界围鼓历史渊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商周时期的“建鼓”、“路鼓”“灵鼓”是我国古代鼓架样式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出土的实物供人欣赏,但在春秋时期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的木质鼓架,虎座鸟架鼓是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的一部。前者只有图文,没有实物,后者是出土的文物。楚屈原〈〈楚辞。九歌〉〉中有“杨抱兮附鼓,疏缓节兮安歌”句。张家界围鼓这种形式独特的传统民间鼓乐与先秦时期楚王宫廷鼓乐有渊源。王逸的《梦辞章句》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巫舞中以鼓作乐器,且流行于楚湘之间。
围鼔主要表演工具—张家界锣张家界是以鼓为乐器的巫舞盛行地。锣之使用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见记载于唐至南宋,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曾称为“金”。故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明、清之际,钹是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清同治《桑植县志》“元宵,剪纸为灯,或制龙灯,扮楼台故事,街衢鼓吹喧阗,彻夜不禁”,证明鼓乐在张家界民间很流行。
背鼓的孩童围鼓乐器的选用很有来由,鼓在远古时代被尊为通天的神器,约有45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后来鼓被广泛用于庙宇道观中,传说其有驱魔之效;用鼓主要是取其声壮驱魔,鼓声一响,天下太平;鼓架做工十分讲究,上雕有龙凤或是八仙之类的图案,以示呈祥之意;张家界少数民族认为铜器是去邪镇妖之物,钹在佛教中是法器,能辟邪镇妖;锣在元代民间就用于神社活动中,有着宗教神秘色彩,被认为是作为驱除魔鬼或祈天唤雨的圣灵;锣担中用以平衡的铜狮子,被认为是驱邪辟鬼聚财之物;以一名10-12岁童男或童女背背架,则表示送吉祥,送恭贺,送财喜之意。
张家界围鼓是民间礼乐中最广泛的表演形式,为什么叫围鼔?这与它的表现方式有关。演奏时由司鼓者划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围鼓”以此为名。演奏班子由鼓、头钹、二钹、大锣、钩锣五种乐器组成。每一曲牌都有“鼓眼”,亦即牌示,“鼓眼”即由司鼓者用鼓槌演示的一个动作,如“双龙出洞”,鼓手将两槌同时往前一戳。如“堆罗汉”,即用一槌在鼓心划一个圈等等。演奏曲牌时,大家只要看鼓眼就心知肚明,什么时候奏文曲、什么时候奏武曲,由司鼓者现场指挥;执钹者分头钹、二钹,打击时开合迎让,互相穿插。不能合击,如合击,就会出现“乱炒菜”的败招,毫无韵味;大锣起着“稳”“压”节拍的作用,与头钹和韵,绝不可与二钹同击,如同击,则出现“唱反调”尴尬。清脆的勾锣是为和声,在锣前落槌,压着节拍.
围鼔“起眼”张家界围鼓的曲式均属单一体,有文调子和武调子之分。文调子有统一的头子和尾子,曲调文雅舒畅,武调子不用统一的头子和尾子,见眼即起,曲调激烈欢快。演奏时即用具有衔接功能的乐牌作串联,将若干单一体曲牌串联交替演奏。文武调子之间,可任意转换和连接,随意组合,连接自如,配合紧凑。鼓眼还有一种打拆眼(也叫飞眼)演奏时不等两个曲调演奏完,从中间任何一段乐句的末句的末尾启眼,随即转入另一曲谱。演奏时讲究眼疾手快,准确灵活。演奏者依据演奏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打出鸳鸯钹、头钹、锣的各类特有音效;鼓有单击、双击、硬击、软击、滚击等,钹有亮打、侧打、甩打,锣有重打、轻打、摸打等,钩锣有重打、轻打、挑打、倒打等。司鼓者,依据乐曲的抑扬顿挫时而抑揄、时而激昂地挥锤示意,调动整个乐队高亢激越的演奏情绪,颇有交响乐队指挥之势,使整个演奏过程时而火爆热烈,时而曲雅肃穆,时而欢快欢快偕趣,连结紧凑、轻松自如,使其演奏给人强烈的音乐美感和完美的形象直觉。因而桑植围鼓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
围鼔表演张家界围鼔是湖南少数民族礼乐中的一朵奇葩。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围鼓演奏曲牌达到个,这些丰富多彩的曲牌各具特色、各呈异彩。如表示拉开演奏序幕,“挑锤”、“闹台”等10个乐牌,鼓点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地引领锣、钹齐奏,给人以气势磅礴、紧锣密鼓的效果,为围鼓演奏时所必须的首选乐牌。展现自然风光的“荷花出水”、“晴蜓点水”、“雪花盖顶”等40余个乐牌,以琳琅轻盈的音响和婉转跳跃的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秀丽美好的感受。显示吉祥喜庆的有“青狮吐带”、“大三炮、“花闹台”、“献金舟”、“红绣线”“加官”50余个乐牌,以豪放激昂、充满喜庆的锣鼓声响和万马奔腾的节奏,显示喜庆的热烈和对吉祥的追求;展示动物特定动作的“八哥洗澡”、“野鸡扑翅”、“蛤蟆吐泡”、“鲢鱼吐丝”等70个乐牌,通过节奏的巧妙转换,及各乐器明暗阴阳的音响效果变化,表现出动物特定动作栩栩如生的逼真画面;有生产劳动再现的“工车”、“十八机”等10个曲牌。表现逗乐作趣的“野鸡抱蛋”、“鬼扯腿”、“穿不着”等共10余个曲牌,以演奏松弛急缓的时值转换达到幽默滑稽的效果;此外,还有寓意美好愿望的“美丽景”、“红绣鞋”、“仙家景”等20多个曲牌。有专为缅怀先人及老了人而作的“思娘亲”“送丧调”等10个曲牌。动乱时代有少数民族迁徙,出于对背井离乡的伤感,则有“望家乡”“五望家乡”“寻大哥”等8个曲牌;还有对恶劣环境不屈服,勇于进取,勇于反抗压迫,奋勇御敌的“上天梯”、“三翻身”、“三爬坡”、“起义”、“反三枪”、“大夺五锤”、“杀界”、“满江红”等20多个曲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