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宅在家中做贡献,在这段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倒是在网上倒腾出不少过去没有看过的电视剧,靠追剧打发无聊的时光。
《锣鼓巷》是10年前出品的一部36集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慈禧太后时期,故宫藏珍楼发生了一起失窃案,以一件国宝“金镶玉”引发的两代人、三个家族的恩怨斗争为中心,讲述了一段长达五十年的国宝历险记。
故事引人入胜、悬念迭起故事发生于晚清时期的锣鼓巷,半个世纪的风雨里,辛、程、吴三个家族,有人藏宝,有人护宝,有人偷宝,有人夺宝。《锣鼓巷》展现了一个个利欲熏心,卖祖求荣形形色色的夺宝人物形象。故事场景集中在锣鼓巷的胡同中。通过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命运,描绘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展开了一幅老北京风情画卷。
胡同文化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据一九三六年马芷庠所编《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当时不算郊区,只内外城街巷胡同约二千七八百条,加上各城门外关厢,恐怕真要够三千来条了。
北京城建布局,叫街的少,叫胡同的多,叫街的大多是南北向的,叫胡同的绝大多数都是东西向的,内城特别明显,大街小街直通南北,大胡同小胡同横贯东西。北京大小胡同有漫长笔直的,曲里拐弯的,而且名字特别有意思,福祥胡同、炒豆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北兵司马胡同、景阳胡同、秦老胡同、沙井胡同、前圆恩寺胡同、黑芝麻胡同等等。胡同中有数不清的四合院,数不清的人家。大宅门一进、两进、跨院、花园,大门在前胡同,后门在后胡同。
我曾在年特意到北京游览过这条南锣鼓巷。所以看这部电视剧时就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那些年,南锣鼓巷这条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网上特别火,先是看了网友光影骑士拍的一组《拍不尽的南锣鼓巷》,在他的镜头里,南锣鼓巷是一条静谧的巷子,静如山间缓缓流淌的小溪,飘散着淡淡的文化气息。接着又读到玉儿的《北京锣鼓巷里的个性小店》,她说,最开心的是游荡在锣鼓巷里,品味那些时尚个性的店名里面的韵味,这些活泼、灵动的店名,透着不俗的文化氛围,带给我的是无暇联想与沉思。
我去南锣鼓巷的时候,恰逢国庆节。这条灰色调的胡同里除了个性店铺,街面上还保留着许多精美的老北京民居的门楼儿,青砖灰瓦、飞檐起脊,看上去很怀旧。院子不让随便参观,想象中应该是北京老四合院的格局,后来便在《锣鼓巷》里都看到了。与剧中不同的是,如今的南锣鼓巷早已洗尽铅华,包裹了一层华丽的时装。
这里有最小资的咖啡厅和酒吧,也有纯民间的吹糖人的和练地摊的;有老外的洋餐店,也有老北京的大铜壶;有鸡尾酒,也有老北京酸奶。巷子上空刚刚腾起印度餐馆的异域味道,瞬间便被被风行的烧烤味道冲散。锣鼓洞天是一家经营中西餐的融合菜的餐厅,但主要还是以川菜为主。乡巴佬茄子、鸡蔬奶酪烧,看菜名,要么就土的掉渣,要么就洋味十足,有着地道的南锣鼓巷味道。
这是我在古巷里看到的一串商铺的名字,感觉怪怪的,让人忍俊不禁。卖茶的叫“找茶”;小吃店叫“咂摸”、“过客”;卖布艺品的叫“出其布意”;店铺窄小索性叫个“肚脐眼”或量化一下叫“十三毫米”;小店的门牌号是60号,那么干脆就来个“陆拾号”。五花八门的店名听起来怪异,细品却极有文化味道。个性的店铺名字,其商品一律是时尚而潮流的,也许,正是这些时尚元素牵引着年轻人的脚步。当然这里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店铺,红油漆书写在白木板上的“沙井副食店”,这陈旧的牌匾,至少能勾起我们这代人对往事的回忆,让我穿过时光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今天。
生活在胡同里的一位老北京告诉我,南锣鼓巷建于元朝,至今已有年历史。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如驼背人,又叫罗锅巷。清乾隆十五年,改名锣鼓巷。这条古巷呈鱼骨状里,两侧分出诸多胡同。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到国民党总裁,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历史的痕迹。我在这里居然找到了清末代皇后婉容、文学家茅盾等众多名人故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