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郎溪middot非遗篇浓郁的地域

来源:锣鼓 时间:2022/5/15

郎溪论坛、凌易传媒

胥河两岸的锣鼓艺术——大小锣鼓

敲响了传承的“鼓点”

走进非遗郎溪

听一听『大小锣鼓』的故事

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显著

  大小锣鼓产生于胥河流域,其作为众多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20世纪中期后中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胥河两岸重新恢复跳五猖及各种祭祀活动,大小锣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重新得到发展。年,大小锣鼓荣获批准为“宣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获批准为“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大小锣鼓传承自隋唐,时因战乱,其祖由山西迁徙带入胥河沿岸,故又称“隋锣鼓”;还有人认为这一乐种,随昆曲的演唱,一度传到了北京,并被清代宫廷,作为宫廷音乐来运用。

  定埠的大小锣鼓以胥河两岸的农耕生活为基础,吸纳古典音乐元素,融合民间的生产、生活,以及习俗信仰,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胥河地域特色,是郎溪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锣鼓艺术民间音乐瑰宝

  大小锣鼓形式灵活,可融于跳五猖、大小马灯、龙灯、狮舞、旱船及各庙会和喜庆的民俗活动之中,是皖东南民间文化中重要的身份标识。

  小锣鼓又名跳菩萨锣鼓,是以小堂鼓(小型扁圆鼓或板鼓)为领奏乐器,其在实际运用时,和唢呐、笛子曲牌轮换交替出现,有时也与吹管乐同时合奏,具有色彩丰富,音韵浓郁的特点。大锣鼓统称“十二番锣鼓”,前为小五套,后为七套,由十二个相对独立,且又能连缀的锣鼓乐段组成;其以大同鼓为领奏乐器,最早的大锣鼓原有十四套,而最后两套是整个锣鼓中最有特色的鼓点。

  定埠的“大小锣鼓”有二十四班(堂),都隶属于“降福会”。小马灯的全场演跳,跳五猖某些时段的演跳……均需要锣鼓伴奏。表演时,“大小锣鼓”艺术风格鲜明,内涵丰富,感染力强,时而气势磅礴,乡情浓郁;时而清隽优美,韵味十足。这变化多姿的演奏风格,成为了研究郎溪民间音乐的瑰宝。

非遗传承弘扬民族经典

  定埠民俗文化村始建于年,经多次翻修拓展,现村内有降福庙、马灯堂、祠山殿、观音堂、万福楼戏台、“非遗”传习演练场等,如今已成为郎溪县梅渚镇非遗文化宣传的根据地。

  这一切能成为现实都离不开梅渚镇省级“非遗”(小马灯、大小锣鼓)传承人吕贵宝的坚持和努力,他是定埠民俗活动的主要辅导、倡议、组织者,也是“定埠民俗文化村”的倡议、组织者之一。

  定埠的“大小锣鼓”涉及社会面广,影响大。当地百姓的岁时节序、婚丧嫁娶、庆功祝寿、生儿得子、筑屋建房、庙宇竣工、商铺开张,无不见其身影,闻其声响。其已成为皖东南和苏南民间吉庆活动的重要标志。

“非遗”文化

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印记

来源:郎溪文化旅游

欢迎在本文底部留言参与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