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这样的地方。它或者掩映在国槐的浓阴里,或者深眠于葫芦藤架后。有时候在老奶奶的细语呢喃中被唤醒,有时候又在儿时的回忆里慢慢消逝。锣鼓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论起历史悠久,它要远超故宫。锣鼓巷与元大都同年而建。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是“后市”的重要组成。当年的锣鼓巷绝非现在的繁华商市模样,而是元大都两个居住区——“坊”的分界巷。以锣鼓巷为轴线,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用上帝视角俯瞰下去,像极了一条“蜈蚣”。因而锣鼓巷也叫“蜈蚣巷”。诗人黄离在其长达字的长诗《南锣鼓巷》里,就写到“长着十六只脚的蜈蚣,在时光深处蜿蜒爬行。”以此来形容其“横平竖直的美丽”。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老人,故原名“罗锅巷”。清朝乾隆年间改称“锣鼓巷”,并分为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锣鼓巷自古以来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清起,这里一直是北京的“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无论是明朝的将军还是清朝的王爷,亦或者文学巨匠到书画大家,无不将此作为寄身之所。如果有缘从南往北走遍整个锣鼓巷,浏览两侧鳞次栉比的灰墙院落。恍然又有穿越历史长廊的感受。推开元代尚留存于世的古朴院门,看见屋脊上跳跃的老鸹。老北京不就是那么点吱吱喳喳的念想么。现在的锣鼓巷和小时候的印象早已经完全不同。熟悉的叫卖变成了南腔北调的吆喝。曾经静谧的胡同再难找回幼稚儿郎的朗朗书声。或许总能寻觅点回忆吧。南锣鼓巷61号的“创可贴8”,是一家有味道的小店。多年不见的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儿童三轮车、北京第一张地铁票……在这里要么成了室内的装饰,要么成了T恤的标志。使你不得不感动于那个年代的真实。在南锣鼓巷的胡同中穿行。如果你无意中发现有一群人把前面的巷子挤得水泄不通,千万不要惊奇。排队买文宇奶酪早已成为南锣鼓巷的一大景观。这家店面不大,有着褐色原木招牌的小店略显简陋。但在这条巷子里却算得上是老字号的“宫廷”美食了。如果说“创可贴”和“文宇奶酪”还有着些许文化烙印的话。各种充斥在街巷间的杂货小店就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累赘”感。随着北京旅游业的发展,锣鼓巷变得越发光怪陆离。传统的文化味儿一天比一天少。很多人都曾感叹:如果有一天这些终将逝去,也许只能把记忆埋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