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原为兄妹,在兄长去世后,女娲代为部落首领。女娲足智多谋,部落被她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某天她在太行山时,大地忽然震动,四处发出巨响。女娲立即到山顶观察,支撑天地的四根巨柱竟然断了三根。天空出现一道巨大裂缝,从此熊熊烈火与滔滔洪水吞没人间,猛兽肆意横行,人们苦不堪言。女娲不愿见生灵在水火中生活。“天下之脊”太行山南部有山名浮山。女娲便在此地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缺口。斩下神龟四足支撑天地,政治大水与野兽,自此之后,世人得以安居乐业。精卫填海据说很久之前,有一片“海”存在于羊头山下。炎帝部族多生活在羊头山上。而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常去海边玩耍,沐浴,采药。然而,女娃有一天去到东海水边长满泽泻的地方,不幸溺水而亡。他的父亲与人们打捞出女儿的遗体,十分悲伤痛苦,将她的遗体安葬在高平发鸠山。不久后,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一直“精卫、精卫”地叫着。因此人们称它为“精卫鸟”。精卫每天都飞过羊头山,将石子之类的东西衔去海边,投入海中。发鸠山陡峭且多白云缭绕。夏日傍晚,夕阳西坠,山头雨色蒙蒙,如烟如雾。此境为“鸠山暮雨”,为高平古八景之一神农尝百草早在上古时期,神农氏就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点的上党地区活动过。他在这里创始农业,创造农具,教人们种植庄稼,从事商业等。在炎帝的治理下,部落人丁渐渐兴旺起来,但是受伤和疾病还是横亘在人们头顶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神农尝遍百草,寻找各种药物,为人们寻到了许多良方。然而在某一日,炎帝在尝草时误食一种百足虫,此虫含有奇毒,甫一吞下,,竟肠断人亡。从此长眠于羊头山上。据说这种百足虫,就是现在中药中的“马陆”,后人通过炮制,去除其毒性而成为祛风湿治骨痛的一味良药。舜王斩龙传说,舜曾在舜王坪躬耕。这里有他所养的一条黑龙与一条白龙。每当舜外出时,两条龙便在此地玩耍。恰逢一年大旱,舜派黑龙前去布雨,然而黑龙在降雨后就跑去喝酒了,结果大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世间被大水淹没,生灵涂炭。舜知道后,非常愤怒,寻到黑龙,在舜王坪将其斩首。舜王坪时至今日山顶处还有几块大石头上有着暗红的印记,据说那就是当时的斩龙台。白马脱缰传说,从前有一位天真善良的少年每天都勤劳地为主人劳作,然而它的主人还是常常苛待他。一日在下山路上,他碰到一位老人向他讨要柴火取暖,他见老人可怜,便慷慨施舍与他。随即老人便赠给他一张纸,道纸上画了神驹,为当年唐僧坐骑,只需喂给它神草,它就可以出现。一日大雪,主人又使唤少年进山砍柴。少年上山后在白马寺破损的神像中找到了神草,画中白马一口将其吞下,现身为少年进山驮了柴出来。少年将白马牵回,拴在屋外。主人见了,便想私吞神马,夜晚来少年房前偷马。结果被白马一脚踢翻。少年被惊醒,白马便挣脱缰绳,驮着少年腾空而去。而马缰绳扫过之处,从此寸草不生。民间歌谣在晋城泽州县太行山麓,有一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大阳古镇。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大阳明清时期仕官如林,当地民谣“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都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大阳的文运盛兴,仕官迭出。同时大阳因手工制针业发达,被誉为“九州针都”。上图分别为大阳的卖针和来自大阳的“卖针歌”。民间小戏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治晋城等晋东南地区。早在乾隆时期就出现了职业演出班社“鸣凤班”。上党梆子以梆子腔为主,兼有昆曲、罗罗腔、卷戏、皮簧的表演,其音调高抗活泼,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具有独特的农民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三关排宴》《雁门关》《闯幽州》《杀妻》经典剧目《三关排宴》的故事:宋辽相战多年,辽败后佘太君与杨宗保赴三关议和,在此期间佘太君意外得知四郎已为辽国驸马,十分气愤。于是在设宴庆祝时向辽主肖后索要四郎杨延辉,并当即揭露驸马身世,肖银宗震惊昏厥。杨延辉面对太君,羞愧难当,俯首跪地。太君怒斥杨延辉的叛国行径,并要带他回去领罪。桃花公主不舍,想随驸马回宋却遭母后拒绝,羞愤交加,撞死在厅前。杨延辉以母子亲情请求饶恕被太君凛然拒绝,遂拔剑自刎。平腔秧歌平腔秧歌又称东沟秧歌,起初只在东沟村本村演唱后被外地窑工带到其他地方得以传播开来。又因为每唱完一段要混打一阵锣鼓故又名混场秧歌。平腔秧歌是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民间气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它是地方小剧种但各个行当十分齐全。平腔秧歌唱词淳朴,通俗易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曲调简单狭窄却别有风味,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其主要剧目有《空棺记》《阴阳案》《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民间说唱泽州鼓书泽州鼓书因起源于清代泽州府而得名,是晋城地区流行的说唱艺术。泽州鼓书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上党梆子等其他小戏及说唱的艺术,多次改进,形成明快的风格,内容也大大丰富充实。从表演者手握钢板站立边唱边做动作发展到注重形成独特唱腔及多样的表演形式。泽州鼓书在表演中往往擅于表现惊险情节或是人物的激烈打斗,十分精彩,引人入胜。它的剧目有《小八义》《呼延庆打擂》《刘公案》《雷公子投亲》《巧劫狱》《黑丫头》《兄弟仨分家》《借驴》《糖衣记》等。泽州四弦书说到泽州鼓书就要提到与之相似的另一说唱艺术——泽州四弦书。四弦即四胡,一种乐器,四弦书即以四弦为伴奏的说唱表演。现在泽州四弦书已由二胡取代了四弦并增加了唢呐小鼓等伴奏乐器,有坐着表演,站立或走动的演出方式。泽州四弦书有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并有晋城方言的特点,其唱词多为七字上下句体,并有押韵的特点。其节目以贯为单位,“一贯”为故事的一个段落,一个长篇节目称“大贯”。代表曲目《回文屏》(32贯)《三洪传》(24贯)《烈女传》(13贯)《红罗山》(9贯)陵川钢板书陵川钢板书是陵川县的地方说唱艺术,说书者手持钢板表演,坐场演唱,无表演动作,一人多角演唱。其书目多表现家庭伦理道德和婚姻内容,如《樊梨花招亲》《王员外休妻》《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也有反映现实的,如《月下开荒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陵川钢板书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人们的婚丧等风俗产生了一定影响。作者简介张家齐,茹显荣,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班学生,山西晋城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