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大概说的就是我们赣南老家吧。南方人去北方,基本都能听懂北方方言,但是北方人来我们南方,就像来到异国他乡一句都听不懂。虽说同处赣南地区,但是各个县的方言不通,即使同一个县各乡镇也不尽相同。再细致一些,隔壁村的有些词语语调也不一样,我们莲塘村讲猪肉,跟隔壁莲湖村讲猪肉语调完全不一样。跟石上往北的一些村更不一样。乡音不一样,一些民俗也不一样,正月里庆祝新年我们村是跑马灯,有些村是舞龙,有的是舞草龙(稻草扎龙插香),有的桥帮灯,还有的是傩舞……。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现象,已无史料可查,个人猜测应该是移民文化导致的。赣南是客家摇篮,据《宁都直隶州志》记载,从东晋开始先民从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带南迁到这蛮荒之地开荒、安家、繁衍生息,明末清初又有大批闽粤客家难民回流至此。现在大部分村都是一村一姓或几大姓,都是这样形成的,再加上古代交通闭塞,村寨与外界联系交流较少,所以各自留存下一些先祖带过来的口音和风俗。)
马灯迎春的活动是由“马灯会”组织的,它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不属于村两委领导。正月初二开始,马灯会就组织人员开始挨家挨户跑马灯了,我们英坊村是莲塘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村部有一两里地,跑马灯也会晚个一两天。本就远离喧嚣的山村略显寂静,跑马灯的锣鼓声唢呐声就传得特别远。听到这些,我们都会到村头看看他们是否要进村了。得到确认之后,小伙伴们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时大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厅堂,在厅堂里桌子上摆好烛台点上红烛,在香炉上(大多是切一节萝卜插香)点好三支香,再沏好茶,摆上烟,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一盘米,里面剪一些寓意吉祥的碎红纸屑。万事俱备,只等马灯。
跑马灯本就是民间驱除疫鬼,祈求丰年、太平、安康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马灯上都会写“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些内容。马灯后面是五六个青年骑着五颜六色的高头大马(竹编布蒙的),再后面就是鼓乐队了,有唢呐,有鼓,有铙钹镲锣。队长提着灯笼夸着包领路,我们这些小孩就成了气氛组押后。每到一家,一串鞭炮响后,队长就领着举马灯的和“骑马”的进入厅堂,和主人一番新年问好,吉祥祝福后进入仪式。马灯在前马在后排成两队,先礼敬屋主对着烛台香炉拜三拜,再敬天地,对着大门拜三拜,接着就是转圈、跑跳、对跑,对于我们这些没见过真马的孩子来说,这些“马”跑跳起来确实有几分生动,在“骑马”人的熟练操控下,这些马也会摇头晃脑甩尾巴,活灵活现。鼓乐队在外面全程卖力伴奏,吹唢呐的腮帮子鼓得圆圆的,脸憋得通红,锣鼓手“咚锵咚咚锵”敲个不停,喜庆的乐声响彻整个山村的上空。最后就是喝彩环节,队长唱诵贺词“散马粮嘞三马粮啊,子子孙孙代代强啊,幸福生活万年长啊……”(很长一段,我只记得一两句还不知对错,反正都是讨彩的押韵好词),每唱一句,屋主和跑马灯队员,还有我们这样气氛组的小孩都会大声和到“嘿呀(是呀的意思)”。队长一边唱一边盘里的米和红纸屑撒向我们每一个人,也把这些最美的祝福和愿景撒向我们每一个人。仪式结束,主人就会给队长一个红包,他也会就登记好,择日张榜公示,这也是后期唱戏的经费,没有摊派多少自愿。每一家都是我们的叔叔伯伯或者爷爷奶奶,他们也自然给我们塞些花生瓜子糖果啥的。当然也忘不了在地上找一些未炸的鞭炮,一路玩一路吃。
就这样,我们一路跟着跑马灯的队伍挨家挨户的走,沐浴着春光和长辈们的祝福,也期盼着各家都有好的收成,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