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记者李其峰实习生徐昊囡“我还是小时候才看到这么热闹的秧歌,时隔多年再次见到,真好!”“头一回看秧歌群演,愿临沂越来越好!”2月24,临沂市主城区下起碎琼乱玉,五洲湖广场上,临沂市第二十四届民间秧歌会锣鼓敲响。余名表演者,28支秧歌队越扭越起劲,越扭越热闹。元宵节当天,在大家的期盼中,临沂市将河东区“龙灯扛阁”、郯城县杨集镇登峰舞狮队、沂河新区竹马旱船秧歌队、蒙阴县八仙灯秧歌队集中在临沂市五洲湖广场巡游演出。竹马旱船、跑八仙、龙灯扛阁、团龙醒狮等传统节目与创新方式交汇上演,临沂传统秧歌也舞出了龙年的精气神。摩肩接踵,好声连连,临沂这场秧歌老百姓都爱看“舞龙还能舞出花!好看!”10点30分,28支秧歌队汇集临沂市大剧院广场。郯城县马头镇舞龙队小演员卖力挥舞着十几米的彩龙,或是摆手扭动,或是变换队形,最后由一套传统武术为节目收尾,一气呵成。短短几分钟的舞龙表演在临沂第二十四届民间秧歌会里率先开场,立马吸引了数千名观众现场围观。“来了来了!扛阁的来了!”“龙灯扛阁”登场后,场下围观的市民不断叫好。市民由衷地喜欢“上扛”的几位萌娃,纷纷拿起手机记录,呼喊这群“顶流”把目光聚在自己的闪关灯前。今年春节“龙灯扛阁”再次进入群众视线。几位三四岁的萌娃作为“上扛”,配合着身下大人担任的“下扛”所扮演的神话故事形象,被众多网友转发评论。新鲜迭出的时代,临沂这群“老戏骨”在还能在群众中受到欢迎当属不易。百姓喜爱的原因也不难发现:28支秧歌队翻翻家底,所表演的曲目要么走出群众,要么有百年文化传承。“我们团里近百人都是来自社区的老百姓,秧歌、器乐、舞龙舞狮这些我们都会!”七十岁的谢宝达介绍,他是褚墩镇前官战湖锣鼓秧歌队里的“老狮王”,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团里的“后生”们把舞龙舞狮演遍乡村,唢呐二胡唱响街道,“我们演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的,我们就喜欢喜庆、热闹的!”百姓集体为节目叫好,剧目当中文化底蕴不得不谈。“像拥有三百多年历史、发源并流传于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的龙灯·扛阁,从唐朝兴起的竹马旱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仙灯’......临沂市民对它们的挚爱表达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本土文化情结。”山东省艺术类专家评委库成员、原临沂市歌舞团业务团长王启爱说,传统曲目配合秧歌形式的演绎,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新的希望,新的力量,传统秧歌在临沂讲它的故事巡演现场上,临沂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放慢脚步,驻足欣赏流传百年的传统秧歌剧目。其中不少走上前去,向演员借来红围巾、戴上腰鼓,亲自感受秧歌的魅力。罗庄区双月艺术团的高师傅一上午添加了七位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