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南锣鼓巷纪事

来源:锣鼓 时间:2022/9/20

清晨,有微凉的风从窗旁的缝隙吹进屋内,起床,拉开窗帘,望向外面鸟鸣声此起彼伏的世界。眼睛,瞬间被满目青翠所盈满,浅浅的风吹动额前的细碎头发,心情跟随着微风起舞,让我想起那些在北京的日子。它来去匆匆,如风中的柳絮般,轻盈无痕,柳絮若雪,在阳光中翩然起舞,它带我梦回北京的曾经,顺着时光脉络,叩开了南锣鼓巷深掩着的时光之门。门内,亭台轩榭犹存,门外,商业气息繁盛,只是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听老北京人说,南锣鼓巷,是北京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元朝大都时遗留下来的南北通道,是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大、品级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长约米,宽8米。如果以老话计算,其长度不足两里地。巷子东西各错落有致地排列着8条胡同。当我穿行其中,目之所及,分明地感觉到,这里的建筑独特,古风犹存,一如有关文献资料所记载:胡同格局完整,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如今北京胡同比较有名气的地,除了什刹海,恐怕最典型的便是南锣鼓巷了,可谓北京古都风貌中保存最完美的一道靓丽的历史风景线。

古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南北走向,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两头低,如一驼背人,曾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自明清以来,古巷一直是“富人区”,这里的胡同,都曾是许多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栖息过的繁华地,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不同凡响的历史故事。不屑说遥远的明清时代的望门贵族,在这里栖身生息,就是近代以来,也有许多政府高管和文人墨客,诸如中华民国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现代大文豪茅盾都曾在这里居家安生。由是言之,南锣鼓巷虽然空间有限,但却盛装了一个个朝代丰盈的历史记忆。我所记叙的这一切,都是有据可查的。在这古巷里,我们可以穿过历史的隧道,去触摸那段时光中留下的似在眼前的温润记忆。

就说茅盾故居吧,它位于后圆恩胡同13号,现在已改建为茅盾纪念馆。这里仅是一座常见的两进四合院,前院中央矗立着茅盾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是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的。院墙是青砖,墙不是很高,里面栽种的有榕树、槐树、银杏树,这些树都已经年岁深远,在春意盎然的时光中,它们伸展出去的桠枝正绿意深浓。想必茅盾在树下纳凉时,浓荫会覆盖在身上,他的暮年时光,也许无比安详,也许写满苍凉。我没有品读过太多茅盾的作品,无法将他个人和所居住的胡同联合起来想象,我只知道,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岁月。我站在他的塑像前,凝视良久......

古巷的胡同从东到西,都是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红色的大门,高高的门槛,锈渍的门环,守门的神兽石墩,每一个背后都有着我们现代人无法得知和感受的过去,仿佛就是一堵可铭记的历史墙。我不是故作深沉,只是那富有年岁的黛瓦青墙背后藏匿的人事,总能在深处拨动我的心弦。不言而喻,这里却曾是历史名人和望族栖息过的繁华地,只可惜,时过境迁,朱门在、人已渺。我们,也只能隔着厚重的光阴,将故人的足迹追寻,发思那历史的幽情,自作喟叹。李白曾说:“夫天地者,百代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啊,浮生若梦,若梦浮生,我们每个人,终究都是世间过客,无缘品王母娘娘仙桃,得与天齐寿之福。南锣鼓巷犹在,这条巷中往昔的人事已如过客般不复存在,像末代皇后婉容、靳云鹏、齐白石、茅盾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形迹,然后消匿无声,如南飞的大雁一般风过无痕。真可谓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用步伐来丈量不足米的距离,不用走太久,就可以将这条巷子走到底。可人的眼睛无法只专注脚下的石板,所以,步入南锣鼓巷,就如步入了一条深邃的时光幽径,街道边琳琅满目的商业气息,会时刻将你深入进历史的思绪拉回。回眸间,你会发现,自己早已被淹没进人群,成为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霎时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往昔,这里曾是最古老而平静的巷子,现在,新旧融合,成为最具现代商业气息的街市,浴火重生了。那些不知来自何处的游客,有的在用手机拍照,有的在热烈讨论着这条老街的一切,有的在街边酣畅淋漓的享受美景美食,有的在店铺前购买一些中意的纪念物件。繁华深处的烟火红尘,喧嚣无处不在,唯有那斑驳的黛瓦青墙,才静谧无声,它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条巷子的人潮如织,也习惯了每日车水马龙处的喧哗与嘈杂。喧哗,是生命气息浓烈的外显特征,但未必就是生命价值的真谛。不过,不管有多少人是为怀古还是为风景而来,都不无自觉不自觉地融为南锣鼓巷流动的景致,将自已与这条巷子的故事或浅或深写进生命行程,他们在这里,留下惊鸿影照,然后流散进各自的城,扎根进各自的生活。

我鲜少用手机去拍人和风景,我一直认为,所见的一切要通过双眸烙印进心灵深处。在经过街道时我用肌肤的纹理去感受锣鼓巷苍劲的垂柳;这里的柳树很古老,树干又粗又壮,树身已经开裂,像极了皱褶横生的皮肤。但它的枝桠却异常清脆葱茏,那垂下来的枝条,需要仰着头,才能一窥她们如舞姿般曼妙的风情。垂柳,会在夏风中轻盈起舞,这一道道天然的绿色舞景,在阳光中无比的温润,带着四月天漫无边际的柔情。深秋,南锣鼓巷会有萧索之感,踏步进去,叶子全部凋零满地。芳春,南锣鼓巷,绿意深深,进入其中,会感受到勃勃生机正在一点点被季节所唤醒。

北漂多年,不知道为何自己会对南锣鼓巷如此钟情,似乎来过很多次,但总觉得自己是第一次踏入这里。思绪良久,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还是山的心理变化过程吧。这条巷子,尚有很多故事等待我去发掘,有很多没有被行人发现的过往,在时光的幽深角落等我静静的莅临,将这千年历史沧桑或浅或深细品。我心思忖,一条老巷子为什么能够把自已的生命拉长将近八百年的时光,仍魅力无限,莫非它留存些许有关人的生存的神话,这古老的胡同所留下的果真仅仅是几栋独特的庭院和个中故事?亦或更是一种沉淀了的文化和人生的艺术。

打眼望去,整个南锣鼓巷的建筑物都是陈旧的,每一条胡同,建筑物并不有太鲜明的差距,但是,细致观察院内外的摆设、建筑的陈列,便会发现,其中的脉络大相径庭。有些胡同的木门已经被岁月风蚀严重。从木门的颜色,能够品出过往岁月里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距离,比较富裕的宅院一般是朱门、窗户还有圆拱的雕琢工艺。寻常百姓家的门,连薄薄的表面油漆都不曾刷过,而八百年历史沧桑将这没有任何保护的木门风化至完全变形。老北京的人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历史底蕴,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数不尽的人物风流,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一贯的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你看,什么“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等等,光听听店名就让人无限遐想。

面对琳琅满目的店铺,我却独爱一家名为“火柴语录”的小店,这家店铺内收集了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品牌的火柴,要做集大成者。火柴,这个当代人很少再用的取火材料,也是时光留给后人重温的一份历史物件,轻轻一划,温暖的火苗便会在擦划时点亮世界,即使这团小小的火苗转瞬即逝,但我知道,正因为这丝光明,过去那些冗长而幽暗的岁月才拥有暖意相随。“火柴语录”里的火柴会对外售卖,但更多是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欣赏。有了打火机之后,火柴已经逐步退出了市场,它的作用依旧在,只是鲜有人问津。划过火柴的人,都知道火柴在点燃时有一种特制木材所释放的香味,这味道,像是红尘烟火,或清淡,或浓烈。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南锣鼓巷的店铺还有许多,有卖北京京剧玩偶的,还有卖北京烤鸭的。在这条巷子里,有几家北京老字号茶馆,有不少北京大爷和老炮儿,会在茶馆外唠嗑、喝茶,偶尔有淡淡烟香味传来。听老北京们说,“昔日的这里烟雾缭绕,门庭若市,热闹大者乎。”。

‘四月天的南锣鼓巷到了中午,烤面包和糖炒栗子的香味,无比诱人,我也无法摆脱美食的诱惑,忘情地叫了一份庆丰小笼包,点了一份香脆的北京烤鸭,细心品尝着,感受着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意蕴,享受着阳光与路人的微笑。一段属于纯粹个人的游迹行踪,我的心,仿佛被芳春的明媚点亮,移步走出这古老的巷子,回眸时,被落日霞光沐浴着的锣鼓巷,人烟鼎盛,红晕流溢。它啊,还在向有缘的人述说着遥远和无限的故事。(周厚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