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处,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米。南锣鼓巷可以说是北京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它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像一个驼背的人,因此在旧时又叫罗锅巷,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年),清政府在绘制《京城全图》时,才将其改名为南锣鼓巷。
那么,看起来如此普通的一条老街区为何会被称为老北京的“富人区”呢?
这就得从南锣鼓巷的历史说起了。
南锣鼓巷是元大都“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何为元大都的“后市”呢?原来元朝在修建北京城时是遵循“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修建的。元代时,以南锣鼓巷为轴心线,东边属于昭回坊,西边属于靖恭坊。明朝时又合二为一-。清乾隆年间,南锣鼓巷则属于八旗中镶黄旗的驻扎地。因南锣鼓巷整体呈南北走向,呈“蜈蚣”状,且据说当年在其最北处还有两座常年干枯的水井,所以此地在过去又被称为“蜈蚣街”。
南锣鼓巷东西两侧的胡同是它成为老北京“富人区”的主要原因。西侧的八条胡同分别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侧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在这些胡同里有王府贵地,亦有名人故居,如炒豆胡同的77号院是清代僧格林沁王府的一部分;棉花胡同是中华民国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雨儿胡同13号院曾居住过中国一代画坛巨匠齐白石;后圆恩寺胡同13号则是大文豪茅盾的故居;后圆恩寺胡同7号曾经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的府邸,后来又是蒋介石来北京的落脚处。
正是因为这些胡同和胡同里居住过的名人,让这条看似简单而又古老的街区曾一度被称为老北京城的“富人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