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电(记者李勇、李松)“喽丑当、丑喽当,喽当当……”一敲起癞子锣鼓,贺志灿就两眼放光、精气十足。鼓点配合锣音,老贺敲出的旋律时而密集铿锵,如骏马奔腾;时而舒缓绵长,如细水流淌……
癞子锣鼓流传于重庆梁平乡间,已有上千年历史。年,这一音乐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巴渝民间器乐,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贺志灿自小就与癞子锣鼓结缘。“我父亲是梁平民间剧团的一名鼓师,走村串户表演癞子锣鼓时,都把我带上。”贺志灿说,“那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一听有演出,就像过节一样聚拢来看。”咚咚的鼓点、清脆的锣音响彻乡野,也“印进”了贺志灿的心里。
癞子锣鼓根植于民间,只有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这项技艺才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成为癞子锣鼓非遗传承人后,贺志灿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接触、体验到这项技艺的魅力。
起初,贺志灿是自掏腰包购买乐器,腾出家里的堂屋当起了教室,开门免费教学。刚开始效果还可以,但慢慢地,孩子们觉得学锣鼓枯燥,上手容易、熟练难,学几次就不来了。
“要让更多人接受这项技艺,需要创新。”贺志灿说,传统的癞子锣鼓曲目,都是坐着打,几乎没有身体动作,比较呆板。要吸引孩子们学,更要提高趣味性、观赏性。
贺志灿在癞子锣鼓演奏中,加入了说唱环节,增加了新的手上、身形动作。“在表演时,甚至可以跟着节奏,变换队形,这样既不失传统风韵,又有增加更多有趣的元素,让孩子们练起来更容易接受。”
在走访梁平民间老艺人、收集传统曲谱的基础上,贺志灿还自己编写了多首现代曲谱和癞子锣鼓教材,让癞子锣鼓更简单易学。
这些尝试见到了效果,不少人主动报名学习,贺志灿家10多平方米的堂屋一下子被挤满了……
在贺志灿的影响下,妻子李东明也是癞子锣鼓的行家里手。“虽然演起来是满脸笑,但说起来也有委屈。”李东明说,这些年,老贺又教锣鼓又编曲,不但不挣钱,还要往里贴钱,这让她一开始很难接受。
“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房子漏水了都没钱补,还这么痴迷于教学生,你到底图啥?”李东明埋怨丈夫。“我就想着不能让传统技艺在我手里失传了,看着这么多娃娃会打锣鼓,我就觉得付出是值得的。”贺志灿安慰着妻子。
为了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种中国传统民间器乐,贺志灿还想着到学校去开设癞子锣鼓公益课。
梁平区礼让镇来宝小学最先接受了贺志灿的想法,将癞子锣鼓纳入学校的音乐课程。每周二下午,贺志灿都会带上行头到学校,和孩子们围成一圈,一边敲锣打鼓,时不时停下来,认真帮孩子们纠正动作。
在来宝小学,眭淼跟随贺志灿学了6年的癞子锣鼓,一招一式都练得有板有眼。她还带着《喜盈门》等曲目,登上了国家级民族器乐大赛的舞台。如今已是大学生的眭淼,还是忘不了这门技艺,每到节假日,她常会介绍同学找贺志灿学艺。“一个徒弟带来一批徒弟,让大家知道乡村还有这么好的文化宝贝,这门技艺才能越传越广。”
近16年来,贺志灿传授非遗技艺,培训过的学员已有上万人,他因此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看着老贺传艺这么用心用力,妻子也逐渐理解了他。
“梁平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包括癞子锣鼓在内的传统非遗技艺就有项,传承人有多人。”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陶斯平介绍,像贺志灿这样的传承人,带着非遗既进邻里人家,也登大雅之堂,让更多人得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让乡土技艺焕发了新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