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潮汕尚武精神的形成历史,英歌舞将潮汕分为

来源:锣鼓 时间:2023/1/19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二节从围寨谈起的潮汕人的宗族自卫历史与宗亲观念》

尚武的风气与游神庙会的热闹

从元朝末年到康熙复界的多年岁月里,潮州沿海人民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导致潮州民间不得不长期依靠宗族和相邻乡村抱团自卫,挖壕沟、筑寨墙、设望楼、贮武器、拥私兵,富有者建设围城寨以自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外界随时可能出现的关乎生命和生存的威胁,百姓才有生存和繁衍的可能。

当百姓只能依靠自己去组织防御的时候,百姓就需要具备士兵或军队的某些技能和素质。这导致明清时期的潮汕人十分崇尚武术和武斗。于是在疆域辽阔的清朝,一个潮州府就出现了两位武状元,一位是康熙五十六年(年)的揭阳人林德镛,另一位是与林德镛相隔75年、嘉庆初年的古巷镇孚中寨人黄仁勇(孚中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寨里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日本军入侵潮州,专门跑去寨里把最前面的状元楼给烧毁了,我猜想这一行径可能是日军对潮汕人尚武风气的一种威慑)。饶平中部的浮山镇东官乡则一连出了3名武进士和16名武举人,成为有名的武术之乡。潮汕人尚武的风气,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些乡村或家庭还有请武术教练教宗族里的男丁练习武术的传统。

广泛流行在潮汕地区,特别是榕江西南面的潮阳、潮南、普宁、惠来等地的英歌舞是潮汕人尚武风气的一个缩影。英歌舞表现的是梁山泊好汉化装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据说始创于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潮州沿海频遭海盗袭扰的时期。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刚劲、雄浑、有力,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边走边舞,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威武、强壮。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英歌舞是吉祥的象征,具备驱邪的力量,不过我认为英歌舞明显是将武术套路、武器、阵形变化、强身健体、对打攻防等结合为一体,平时可以增添节日气氛,战时演员拿上武器就可以上阵杀敌。在英歌舞的后棚,演员经常直接表演各式套路的南拳武术,有拳术客单打、双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对打等。

所以,榕江西南面英歌舞盛行地区的潮汕人比榕江东北面的潮汕人更具备海洋文明的特征,人们显得更粗犷、更尚武、更团结、更勇猛;而榕江东北面的揭东、潮安、汕头市区、澄海、饶平等地区的人们则看起来更温文尔雅一些。也可能因为普宁、潮阳、潮南、惠来等地区更接近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所以,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出现的富豪尤其多些。

在潮汕地区,每年春节初五后的两个月内,许多乡里都举办游神庙会活动,名曰“营老爷”(潮汕人把各种神仙统称为“老爷”,“营老爷”即带上神仙出去游街之意),主要目的是净土驱邪,让神仙保佑乡里平安和兴旺。游街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会先早早地等候着,手持纸钱和香烛迎接“老爷”到来。

潮汕的“营老爷”又分为“文营”和“武营”两种风格。“文营”一般由标旗、彩景、醒狮、英歌舞、大锣鼓、潮乐队等部分组成,观赏性较强。但“武营”则主要靠人,仅配合香火和鞭炮,通过人们抬着“老爷”神像去跳火堆,以及绕、转、跑、抢、抛、拖、赛等激烈的方式来完成,具备一定的对抗性和挑战性,甚至暗藏着武斗。“武营”的形式激烈、刺激,甚至惊险,容易受伤。

我想,这些至今仍有“武营”的乡村,应该传承着潮汕人尚武自卫的历史传统,并通过这种形式来考验男丁们的胆气,保持村民的斗志和体能,使经历斗争的村民们更加团结。

(本文摘录自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内容已分85节全部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和视频,请根据《一江潮客情》的序号观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