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看蚌埠冯嘴村花鼓灯领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艺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4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7月3日下午,“网聚美好安徽见证五大发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皖北线采访团走进蚌埠市,第一站便来到了被称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的冯嘴村,一探花鼓灯的风采。

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据记载,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蚌埠等地区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国家级艺术之乡

冯嘴村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因在花鼓灯演绎传承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评为“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初入冯嘴村,采访团便被祠堂门口金字招牌“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所吸引。走进祠堂,冯国佩先生的雕像和画像随即映入眼帘。据介绍,冯国佩先生是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花鼓灯的梅兰芳”。而冯嘴村便是冯国佩先生的出生地。

祠堂内,排练场两侧的过道,一幅幅花鼓灯的排练照、演出照,以及一件件演出服和道具及乐器,仿佛一位老者,在为来客深情述说着花鼓灯辉煌发展史。

据了解,受花鼓灯“冯派”艺术影响,如今的冯嘴村,有80%的村民会表演花鼓灯,花鼓灯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让冯嘴村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有主体和主导地位。

不仅如此,花鼓灯为冯嘴村带来的,不光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还有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冯嘴村积极开发利用花鼓灯品牌的市场价值,坚持艺术传承的同时走市场化道路,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东方芭蕾”享誉世界代代传承倾囊相授

金明,国家一级编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汉民族文化艺术授课讲师,同时,也是著名的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冯派”花鼓灯传承人。

现场,在金明的指挥下,冯嘴村花鼓灯表演队为采访团一行即兴表演了一段。华丽的演出服、欢快的舞姿、热闹的配乐,表演队以及儿童团用几近完美的演出,让采访团数十位记者,真实领略到了花鼓灯精彩绝伦的艺术魅力。

面对着恩师冯国佩先生的雕塑,金明说道,“花鼓灯历史悠久,来源于民间,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物情感的舞蹈。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金明表示,花鼓灯的繁荣,离不开先辈们的创作发展与传承,正是这种接力,才能让花鼓灯有机会在国家领导人面前被赞誉;才能让花鼓灯登上奥运会、世博会;才能让花鼓灯作为非遗走上艺术学院汉民族文化主课课堂。

“前场、后场、大场、小场、大花场、小花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冯嘴村现在几乎人人都懂花鼓灯,会花鼓灯。儿童团里最小的孩子才9岁,就有一身表演花鼓灯的好本领。这些孩子喜欢花鼓灯,也愿意学花鼓灯,有勇气翻跟头,也有毅力学下去,我就愿意去教,也会认真的倾囊相授,这就是传承。”金明如是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月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