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社会视点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丨古老乐器

来源:锣鼓 时间:2025/6/2
本报记者韩春光本报通讯员古国凡周晓仿   “欧营铜器是具有传统特色的锣鼓表演乐器,欧营村自古就有响铜乐器制造之乡的美誉。”金秋时节,走进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村干部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襄城县志》记载,欧营铜器始于北宋,兴于元明,广泛用于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及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等。年,欧营铜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海鸥乐器有限公司和宏声乐器有限公司,是欧营村两个铜器乐器制作企业。在海鸥乐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叮当咣、叮当咣”的锤击声、机器声汇成美妙乐章,员工们正在师傅欧阳廷如的指导下制作铜器。   年逾七旬的欧阳廷如,是该企业负责人,也是欧营铜器制作的第五代传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欧营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正忙着手把手教欧阳安亭、李广涛等人制作铜锣。   “叮——当——咣!”嘹亮、圆润、准确的音色不时地从铜锣中发出,经过不断改进,欧营铜锣的音域、音质、音色愈发完美。如今欧阳廷如累计带徒37名,而且徒弟个个都已成为欧营铜器的传人。   “眼下,我们村有多人从事铜器制作,器型百余种,年产铜器重达吨,用青铜制作的铜器,如大铙、铜锣等耐击、耐敲,声音宏厚,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畅销韩国、美国等国家。”欧阳廷如自豪地说。   这些年,以欧营铜器为龙头,带动了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不少文化专业户、戏曲专业户应运而生。   欧营村脱贫户李广超说:“在海鸥乐器有限公司打工,学习制作乐器,已成为乐器制作传人,现在每月收入多元。”   白天走进麦岭镇岗西中街村,无论该村唢呐学校内,还是道路旁,到处都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唢呐声。岗西中街村农民偏阿强,是远近闻名的唢呐吹奏师,他把唢呐吹奏技艺传给了今年28岁的儿子偏思碟。   年8月,偏思碟参加“敦煌杯”第四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一举获得吹打比赛业余组金奖。尔后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唢呐演奏一等奖。   偏思碟名声大振,来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年他办起唢呐培训学校,如今该校已有10多名学员拿到省内外唢呐演奏奖,来自安徽、山东、湖北、河北等省市的男女青年学员高达多名。   眼下,全镇直接从事文化产业的群众余人,带动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年全镇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挖传统文化优势,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尽享文化惠民带来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麦岭镇党委书记胡卫刚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