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湖湘非遗篇称霸春晚三十多年她还有另一个鲜

来源:锣鼓 时间:2025/6/12
春晚中你最难忘的节目是什么?从最初的《吃面条》《懒汉相亲》《卖拐》三部曲,到后来的《不差钱》《当你老了》,春晚涌现出了不少经典的节目,既有相声小品,也有歌舞曲艺。不过说春晚中最经典的节目,是非《难忘今宵》莫属!在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李谷一老师的一首《难忘今宵》唱红了全中国,朗朗上口的歌词,婉转的曲风,让《难忘今宵》成为了春晚的压轴大戏,同时也奠定了李谷一老师在春晚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李谷一老师,或许都是作为一个歌唱家的身份。但是你是否知道李谷一老师的本家——湖南花鼓戏。那是五十多年,当时李谷一还是个二十岁的小姑娘,她在湖南花鼓戏剧院做演员。那时候她得到一个机会,那就是排演花鼓戏《补锅》,当时谁也不知道这部戏会让李谷一一战成名,在后来直接被调进了中央乐团,成了著名的歌唱家。她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14年,表演的花鼓戏《补锅》成为经典。年,她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刘海砍樵》,让湖南花鼓戏唱响大江南北。同时,李谷一老师也是湖南花鼓戏省级传承人。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起源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年(清嘉庆廿三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年(清同治元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刘海砍樵为其经典曲目,脍炙人口,一直为人们传唱。声腔特色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传承现状目前湖南花鼓戏的从业者正在逐年减少,年轻人不喜欢、市场不接受使得花鼓戏的传承进入了后继无人的局面。花鼓戏表现的主题一般都是积极正面的,不仅唱出了老家的秀美风光和红色革命传统,更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湖南花鼓戏仍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