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城乡各处进一步发展繁荣起来。在杨凌这片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交相辉映的神奇土地上,杨凌儿女们用流传千年的锣鼓艺术,演奏出当代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欢庆之曲。
00:29视频制作:石国锋
在陵东村,激昂的“隋唐雄风锣鼓”催人奋进;在上川口村,余年制鼓技艺传承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如今,以传统锣鼓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在杨凌不仅演绎着一个个致富故事,更成为广大脱贫群众唱响的时代赞歌。
“千面锣鼓”奏响时代奋进曲
今年9月23日,在揉谷镇广场,随着一阵有节奏的鼓槌敲击声,“咚哒、咚哒、咚咚哒……”响彻广场,伴着鼓点忽疾忽徐、时急时缓,上千名身着明黄、艳红盛装的鼓舞表演者,时而振臂跃起,时而弓腰俯身,时而满脸喜悦,时而神情严肃,为现场近万名观众献上了一场气势宏大、震天撼地的“千面锣鼓”表演,欢庆农民丰收节的到来。
在这场由杨凌示范区10余支锣鼓队组成的庞大表演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连续两年夺冠的陵东村隋唐雄风锣鼓队。这支锣鼓队以“风搅雪”“锣鼓齐鸣”等巧捷万端的表演动作而出名,在演出中,用不断变换的锣鼓节奏,表现出古代勇士从出征、上阵杀敌到最后胜利归来的一幕幕精彩故事,将传统锣鼓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如今,我们村靠打锣鼓远近闻名,不仅逢年过节要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就连一些商业活动,也会邀请我们村的锣鼓队参加。村民们打锣鼓不仅打出了精气神,还打出一个增收致富的门路来。”采访中,陵东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常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陵东村由于没有发展起什么像样的特色产业,村民收入水平一直不及其他村。村里只有少数村民依靠祖辈延续下来的打鼓手艺,走南闯北挣了钱。可是,如何让少数村民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零散营生,发展成为全村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大锣鼓队,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于村里人心不齐、思想落后、缺乏发展积极性等原因,曾一度让陵东村的锣鼓文化陷入传承危机……”李永常说,为了发展村里的特色文化产业,保护传承陵东村的隋唐锣鼓技艺,在杨凌文化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村干部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从锣鼓文化、打鼓精神开始,一点一点给村民灌输特色文化的发展理念,还专门为村民开展锣鼓技艺免费培训,前前后后花费了数年时间,终于让陵东村村民由“不愿打鼓”,逐渐转变成了“抢着打鼓”的新局面。年,陵东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终于组建起一支余人的隋唐雄风锣鼓队。
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经济促进文化繁荣。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陵东村的隋唐雄风锣鼓队不仅参加了几届农高会开幕式演出,还走出杨凌、亮相丝博会,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同时,激昂隋唐雄风锣鼓也充实了陵东村人的精神家园,它犹如一条纽带,将陵东村村民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
“当我手舞鼓槌上台表演时,感觉自己仿佛年轻了20岁!”刘振民参加了近两年的“千面锣鼓闹元宵”比赛,谈起自己与锣鼓结下不解之缘的60余载岁月,这位年近八旬的陵东村老艺人颇为感慨,“党的好政策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想把庆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传递到手上,打出咱隋唐雄风锣鼓队的气势与幸福来!”
“百年技艺”传承文化大产业
“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这是上川口村流传久远的一句民间谚语。当地群众世世代代流传着打鼓的习俗,但是这里更为出名的却是延续了多年的锣鼓制作技艺。如今,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在上川口村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仅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逐渐发展成为产值过亿元的特色文化产业。
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鼓乐表演《盛世鼓舞》惊艳四方,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在一面直径长达2.5米的大鼓上翩然起舞,而这面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鼓,正是上川口村锣鼓产业带头人刘松林与当地18位老匠人一起赶制的。
刘松林,上川口村锣鼓产业的带头人,也是他家锣鼓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别看我现在年纪大了,新做出来的鼓皮、铙钹,工人随便敲两下,我便知道产品质量的好坏。”在杨凌锣鼓产业园区的工厂车间里,面对嘈杂的生产环境,刘松林和工人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
休息间隙,刘松林告诉记者,多年来关中地区每年隆冬快到耍社火的时候,周边市县的群众都会来上川口村买锣买鼓。过去,每年从当年10月到来年2月,村里几十家锣鼓作坊总是叮叮当当忙个不停。他从小看着父辈们制作锣鼓,传统的工艺过程就是靠双手打磨,选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齐腔口、上皮、抛光上漆七道制作工艺,衡量的不仅是耐性,更是对流传余年制鼓技艺的融会贯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再度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各地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升温,上川口村的锣鼓产业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下,村里原来那些零散的锣鼓生产作坊,被整合成了几家现代化的锣鼓生产企业,近几年年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年、年各地举办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期间,上川口村余名从事锣鼓产业的村民,人均增收就达到2万余元,小锣鼓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大丰收”。
“文化振兴”彰显群众好生活
“年对整个上川口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全村锣鼓产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增长,而且上川口村党支部牵头的‘锣鼓小镇’发展规划,已经提上杨陵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一旦开始实施,势必要给这个锣鼓产业村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上川口村第一书记白跃飞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未来上川口村将利用现有的锣鼓产业资源,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周末经济,打造锣鼓文化街区,以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为目标,争当文化兴村“领头羊”,奋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子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杨凌示范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位居全省前列。当年年底,杨凌示范区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开展精准帮扶工作,较好解决了全示范区83户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经有关部门统计,所有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元,已按程序全部退出贫困户序列。至此,杨凌示范区从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入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
今年以来,在各级部门大力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上,杨凌示范区文化宣传部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挥文化振兴的涵育功能,实现既扶志也扶智,不断增强群众致富内生动力,防止群众出现“精神返贫”现象。随着一项项文化政策、项目的落地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心扉:揉谷镇、五泉镇、杨陵街道办、李台街道办、大寨街道办,纷纷组织开展秦腔自乐班比赛、太极拳展演赛、“百姓舞台·唱响杨凌”、“杨凌小麦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热潮;图书《杨凌风物》、情景剧《农耕赋》、诗歌《田野回荡丰收歌》等文艺创作层出不穷,为杨凌群众所津津乐道;由高校教育专家、道德模范等组成的讲师人才队伍,走进乡村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新时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杨凌群众心间;上川口的锣鼓制作技艺、石家村木偶戏、五泉曲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得到了壮大与发展,群众文艺表演从乡村社火走向百姓大舞台,将传统文化传递到千家万户。
据统计,今年以来,杨凌各地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余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赵桃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