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中的青面兽杨志。
英歌舞中的跳跃动作很多,热烈刚猛。
正在化装的普宁南山英歌队。
陈恒钦扮演的李逵角色是“二槌”。
2月5日,普宁南山英歌队在深圳宝安表演,给深圳的元宵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
不到6岁的“小时迁”在英歌队伍中引人注目。
今年春节,英歌火了。在社交网络平台,一条未经剪辑的英歌演出、训练甚至是花絮视频,都有上万点赞、数十万播放量,频频在平台上“刷屏”。许多游客专程前往广东潮汕地区,现场感受英歌的律动,一些城市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同期新高。
英歌的热度延续到了元宵节、蔓延到离潮汕地区多公里外的深圳。2月5日当天,深圳至少有3支英歌队同日演出,他们用槌击声、锣鼓声和呐喊声,给深圳的元宵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和由他担任教练的普宁南山英歌队,正是其中之一。
流量给非遗传承带来了什么?传承人对未来有什么思考?在宝安大仟里宋风主题区里,记者采访了正在化装的普宁南山英歌队,和教练、队员聊聊“火出圈”后的变化。
采写:王悦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俊
网红“小时迁”
家中第四代英歌队员
英歌是潮汕地区的民间广场舞蹈,融合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角色和故事取材于《水浒传》,起源和成型时间众说纷纭,按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英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逢年过节,英歌队员们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在庙宇宗祠、村巷街道中挥舞“英歌槌”,为大家驱邪祈福。
南山英歌队的“小时迁”扮演者陈楷铭,是参演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也可能是最“出圈”的一位。在网络平台上,有陈楷铭出镜的视频总能收获一堆点赞,“实在是太可爱了”“太拼了,这个小宝贝,以后肯定很有出息”。
“小时迁”从网上火到了网下。2月5日下午,市民将宝安大仟里的演出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小时迁”牢牢吸引了全场目光和镜头。家住龙岗的赵女士为了看到“小时迁”的现场演出,提前数小时出发、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交通来到宝安,占到了前排位置。
在普宁英歌中,陈楷铭扮演的时迁角色通常是队伍领头,主要动作是耍蛇、翻滚,和其他队员的舞槌动作有所不同。演出中,这名不到6岁的英歌队员逐一展示技巧,加演了舞槌和击鼓环节,活力十足的动态引得现场喝彩声一片,他也越跳越起劲。
“他从小就喜欢跳英歌。”陈楷铭的父亲陈恒钦展示了陈楷铭在家练习的视频,只见陈楷铭摇头晃脑、挥击木槌,脸上笑开了花。陈恒钦也是英歌队员,他扮演李逵的角色是“二槌”,在演出中紧跟在“小时迁”身后“出击”。陈恒钦的祖父、父亲都参加过英歌队,陈楷铭是家中第四代英歌队员,对英歌的喜爱一直在家中传承,“他能让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