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
“正月十五把灯点,点灯背猴年代远,民俗民风古流传,新人点灯为背猴……”正月十五元宵夜,崇信县锦屏镇赵湾村村委会院里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一个个头戴黑礼帽、系着红围巾的春官们说着“春官诗”,舞龙、舞狮、划旱船、猜灯谜……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前来观看。
原来这里正在进行“点灯背猴·春官社火非遗展演”。“点灯背猴”是流行于崇信民间的古老民俗活动。赵湾村张东辉家的姑娘张文珍去年腊月结婚,按照当地传统婚俗,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要和新郎一起在娘家“点灯背猴”。
“‘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夫妇双方头清目明,猴子聪明敏捷,‘背猴’则寓意新人及后代聪明伶俐。”崇信县文化馆馆长章龙介绍说,这个习俗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年,“点灯背猴”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为了这一天,我十天前就买好25斤酒谷面,正月十三烫面,十四晚上将面和好后焐在锅里发酵至味道发甜。”张文珍的母亲高岑说,十五这天早上,她用旺火将面团蒸熟,请来村里擅长做猴灯的十几位老人,按照娘家五位长辈年龄之和,精心捏了个造型各异的小面灯和一个大面猴。
顺着高岑指去的方向,只见长约1尺左右的面猴胸前系着用红纸剪成的肚兜,头顶、肩膀、双手、脚面共放有7盏小面灯,面猴坐在面塑鲤鱼上,左右两边摆放着面猪、面兔,整体造型富贵安详,形态逼真。
面猴、面灯自上而下成塔形依次整齐摆放在量米用的升子(装面的容器)、炕桌和大方桌上。
点灯吉时终于到了,新婚女子、女婿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众乡亲和面猴,最后点燃最高处的猴灯,紧接着亲戚朋友和众乡亲将炕桌、方桌上的面灯依次点燃。在盏明灯映衬下,面猴火眼金睛,浑身光亮,煞是威风。
此时,人群蠢蠢欲动,随着一声“抢灯喽”,众人一拥而上,新女婿眼疾手快迅速“抢”得面猴。待所有面灯被“抢”完,院子里燃起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喝彩声、惊叹声此起彼伏。
“人们要将‘抢’到的面灯带回家中擀成面卷,蒸热吃掉。新女婿则要将那尊面猴背回家,擀成面卷蒸热由全家分食,或馈赠左邻右舍。”章龙说,“点灯背猴”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圆月高挂,烛光点点,“抢”到面灯的人们满心欢喜。来自兰州的游客雪飞和他的孩子反复把玩手中的面灯,兴奋地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体验这种独特的民俗,太有趣了,真切感受到崇信农村浓郁淳朴的乡情。”
精心捏好的面猴和面灯
憨态可掬的面猴吸引摄影爱好者纷纷拍摄大家拍摄面猴等待点灯
新女婿小心翼翼地将点了灯的面猴接回房小朋友新奇地围着面猴观看
众人点燃小面灯
农家小院燃放烟花炮竹庆祝点灯猜灯谜
(本文视频、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摄)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崇信县融媒体中心/孙悦
审核:崇信县融媒体中心/富强戴鹏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96.html